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北京唯一发电报柜台 资费多年没变1毛4一字(组图)

www.sinoca.com 2011-01-20  北京晨报


电报大楼的7号柜台如今是北京唯一一个能发电报的柜台。

短短一行字寄托着一片深情。

计算机出现前,发电报使用的电键。

  一排十多个柜台,春节前繁忙的时候,柜台里十多个工作人员接过写着简短问候、消息的纸条,拿给电传机前的打字员,一个个敲进电传机,左侧的小铁盒里面滚出一张打满小孔的纸条。这张纸条顺着管道,在空气压力作用下飞到楼上,楼上的发报员滴滴答答地,将亲人回家、过年问候的消息传递给远方。这是20年前电报大楼电报窗口前的一幕。

  如今,电传机、发报机都已变成了展柜中的历史。那些埋头琢磨怎样简短说明自己意思的人和打字员早已消失,一排柜台前,坐满了办理手机、固化业务的客户。只剩下7号柜台还摆着“受理电报业务”的牌子,这个7号柜台如今是北京唯一一个能发电报的柜台了。

  电报业务不再繁忙

  “这一个月,顶多了能有十个发电报的人。”坐在柜台前的大姐说。如今负责这个柜台的还有四名员工,大家轮班倒。由于前来发电报的人已经很少,这个柜台也同时办理联通的其他业务。四个人值班一个月,能遇到来发电报的人区区十人上下,连续几天没人发电报是很平常的。

  听说记者要发个电报,大姐把一旁的一台标有“5133”的电脑打开这个型号代表电脑是十多年前的主流机型586。开机画面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windows95”画面闪过。由于电报使用者越来越少,电脑中的系统也就没再更新过。“会填电报表吗?”说着,大姐递过来一张表格,“中间不空格,没有标点。”

  对于80后的孩子,很多人上小学的时候就在语文书上学过“怎样发电报”。不过据现在的语文老师说,小学语文教科书早在多年前就已取消了电报的内容。据记载,作为地方中心的北京电报局,1960年,国内公众电报的交换量为2014万份,1990年更是多达4440万份。

  而去年的前11个月,北京局的交换量为10万份,仅是21年前的四百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是水文气象等部门的信息电报,民用电报数量只占了极少的比例。

  资费已多年没上涨

  记者填写了地址后,大姐接过去,在电脑上敲进了电报编码。她手边上还摆着一本《电报编码对照表》,大姐介绍,将电报输入电脑的输入法,是专门的电报码,遇上生僻字则需要查一下。

  简单的话语加上地址,“30个字,4块2。1毛4一个字。”怎么这么便宜?大姐说,电报的价格已经多年没有上涨过,“早年得让老百姓发得起电报,后来用电报的人越来越少。”

  据北京地方志《电信志》记载,1982年,经邮电部核算,电报成本平均每字约0.065元,而当时的电报价格是每个字3分钱,低于成本一倍多。于是,1983年底每字提价到了7分钱。1983年,一个北京普通工人的收入是30元,如今就算是2000元,工资也已上涨到70倍,而电报价格只涨了2倍。

  发电报就图个正式

  “预计12小时送达。”大姐边收钱边说,“早就没有加急电报了,现在只有普通电报一种服务。”据介绍,在通讯不发达、电报常用的时代,邮政、电信部门把电报分成了很多种类。除了普通电报、加急电报,还有电汇以及鲜花电报、真迹电报等多种服务。但随着电报逐渐走出人们的生活,几年前其他电报的品种都已被取消,只剩下了普通电报的业务。

  大厅里的展柜中摆着三台机器,分别是三个时代的主力电报工具发报机、电传机和电脑。就在记者围着柜子拍照的时候,一个看上去年过古稀的老爷子走了进来,坐在了电报柜台前填表。“刚才的老爷子是给自己外地的孙女发电报,孙女在上大学,老爷子让她好好学习。”柜台前的大姐说,“现在发电报的人几乎全都是这种作用。比如新婚贺喜,或者丧葬吊唁,忘了已经多久没有见过有人真正用电报发生活信息了。其实这些事情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者上网都能说,但是老人们认为,发个电报是最正式的。”

  一封电报一家悲喜

  “祝全家幸福安康!新春快乐!”昨天中午时分的电报大楼中国联通营业厅,7号窗口前,周女士填好了单子,把5元钱交给了7号窗口的大姐。这封电报,周女士要发给天津的大姐。

  周女士的大姐生于1952年,1968年,大姐随着知青的队伍去往北大荒。在北大荒结识了自己的先生,而男方是天津人,从此大姐也从北京嫁到了天津。“大姐在北大荒待了6年,那个时候很穷,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过年之前,大姐和大姐夫都要坐火车先到北京,初一或者初二再坐火车去天津过年。”周女士的父亲在郊区农场工作,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周女士的母亲没有工作,电话相互联系基本是不可能的。而生产建设兵团的条件更是有限,大姐与家里的联络,电报成了不二之选。

  “盼着他们回来。每次回来,热情的老乡都要给知青带上一点土特产。每年收到的电报都是"×日到家",但有两年例外,多了几个字"×点接站"。看见这几个字,我和弟弟妹妹就特别高兴,因为肯定是带了很多土特产回来,拿不了啦。”火车站台上,大姐和大姐夫果然没有让弟弟妹妹们失望,“有一年带了一大书包的栗子、一大书包的榛子,还有一年带了一块东北的腊肉。”

  如今,周女士的父亲已到了耄耋之年,“以前过年前都是我爹来这里发个电报。其实,大姐家早就装上电话了,初一下午,大姐和姐夫就会从天津赶过来。可是老爷子有点……可能是怀念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吧,每年都要给天津的大姐发电报。前几年老爷子还在前门那边的电信局发,后来前门那边没有电报服务了,老爷子岁数也大了,每年都跟我说,让我一定不要忘记这件事情。”

  “如果电报消失了,或是被淘汰了……希望至少还能通信吧。”想起过去的事情,再说到今天的电报,周女士眼眶湿润。

  电波或永不消逝

  据维基百科记载,“香港的盈科电讯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2008年5月1日泰国发行4000封纪念电报,以纪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国电报技术即日起走入历史。”

  中国的电报会不会进入历史?那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消逝了吗?

  “早年我开车遇到懂得莫尔斯电码的人,双方在会车的时候,会用大灯彼此发送信息。”谈起电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模型部主任王立军说,仍有很多无线电爱好者每天在使用莫尔斯电码进行交流。“应该说,电报不会消失,传统意义上的电报在军事等领域和无线电爱好者中都会长期存在。而现在咱们数字通讯的形式,无论短信、手机,还是互联网,都可以说成是电报原理的发展。”

  新闻背景

  中国最早的电报

  据《电信志》记载,清同治十年、十二年(1871、1873),丹麦大北、英商大东两家电报公司先后敷设海底电缆在上海登陆,设局经营电报业务。从此,清政府与驻外使节的通信即以邮传方式经上海水线接转收发电报。光绪十年(1884),沪津、津通、通京陆线延伸至北京,自此,北京开始有了自办官、商电局,经营电报业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震惊!无意中发现山木培训西安春节送礼清单(图)
下一篇:中国有没有上流社会?评:总算不做“跪族”了(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