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民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腰板越来越硬,心灵却越来越“脆弱”。最近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中国近五成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近日出版的《人民论坛》杂志报道称,该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 (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
45.1%的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弱势”心态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因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四是一些贫困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有限,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只能“望房兴叹”。
有分析称,官员“哭穷”,难免让人觉得矫情,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这部分人在特定情境时的无力感。生活中的官场“弱势”群体,大凡都心态消极、工作怠惰、自我动力不足、工作压力不大、没有方向感、对官场失去归属感,大体都是官场中的边缘人。
一方面,官场“弱势”群体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一切存在,无不有中心与边缘之分,无论怎样将社会按职业、阶层、群体等标准划分,弱势与强势的存在似乎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必然。官员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但如果说基层干部是中心化的,但相对于高级干部而言,其或许又是边缘化的。即使在高层干部中,也由于见识、行动等诸多不同,也存在中心与边缘之分。
另一方面,官场“弱势”群体的存在又有其或然性。在一个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的理想社会中,边缘人实际存在的可能性较小,数量最少,对组织或集体的负面影响也最轻。在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以至到改革开放的较长一个时期内,人们的思想高度统一,工作的高低贵贱之别不明显,官员们的宗旨观念浓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及服务意识相对强烈,这可能是中国社会官场“弱势”群体比重相对最小的时期。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边缘人开始大量涌现。究其根由,是改革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进一步加剧,文化的多元影响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和分歧增大,社会鸿沟进报酬低压力大致人才流失 一步扩大,经济与政治不当的利益联姻消解着许多官员的从政信仰。社会上许多顺口溜直指的“官场潜规则”、“跑官买官”现象,以及舆情不减的官场腐败,都生动地说明这个社会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官场“不适应”或“看不惯”的官员弱势化了。而且,一些干部因为习惯“向上看”,在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向金字塔顶端看齐,因而生出弱势心态。
对于党政干部等“精英阶层”自认弱势群体这一现象,有专家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
而在当前转型条件下,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弱势群体身上,也同样存在于诸如官员群体、白领阶层身上。“弱势”是相对的报酬低压力大致人才流失 ,而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每个人都身受其害,“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称,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弱势群体不能以“感觉”来划分。也就是说,强弱的判断,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统一的标准。“弱势感”蔓延之下,需要把“弱势”还原成社会属性,而不是强化其心理属性。否则,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以干部群体为例,如果自认“弱势”,势必会想方设法摆脱“弱势”。这样一来,难免有人滥用手中的权力,对社会公义造成伤害。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