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日,北京,五四青年节前,中国外交部举办大学生专场公众开放日,在参观钓鱼台的路上,大学生和秦刚聊天。
一位外国女记者说,秦刚习惯在回答问题时喝水,“用凌厉的眼神扫射台下。”而曾参加外交部例会的一位中国记者表示,他并不太关注发言人个性,在意的是中国的表达能否让外界更了解中国。
最后一次例会
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结束,秦刚下台和记者一一握手。
“你知道你提到的这个软件是什么吗?”“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有孩子吗?”2009年6月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当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北京记者詹姆士求证:中国政府是否准备要求安装一种叫“绿坝”的软件,台上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甩出上述“两连问”。
喜欢在新闻发布会“反击”记者的秦刚,已经卸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一职。他已于9月8日飞赴伦敦,出任中国驻英国公使。
根据外交部官方网站信息,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秦刚主持了180多场例行记者会。在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外交部新闻司的3位发言人―――司长马朝旭、副司长秦刚和姜瑜轮流上台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秦刚最近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持例会,是在7月15日。他在回应记者关于自由赴西藏采访的提问时说:“无论关于西藏还是新疆,我想和有关记者说几句话。我希望你们能够基于现实,而不是基于你们的幻觉来进行报道。”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驻京外国记者,回忆2005年4月5日秦刚的第一次记者会的情形:“他非常友善,发布会之后,下台跟所有中外记者一一握手。”“并不是所有发言人都会这么做。”这位外国人说。
强硬VS傲慢
“他会生气,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公,并且开始‘不按剧本念’。”
当然,这只是秦刚展示给中外媒体的第一印象。5年之后,这位发言人风格在一些受访外国记者眼中,已不似当初。“他展示了越来越强烈的自信,但给记者更大的压力。”上述外国驻京记者说。他开始直接对台下记者的提问进行“反击”。
比如,德新社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从“流亡藏人”那儿获取信息,是因为难以从中国有关部门得到相关核实。秦刚反驳:“我们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个人他饿了,没有钱去买吃的,他就能去偷,去抢,去抢银行吗?这是一种强盗的逻辑。”
在例会上,秦刚多次公开斥责西方媒体歪曲报道2008年西藏“3・14”事件等。“他有时会让记者当场感到难堪。”一位英国记者说。
例如,当一位记者追问,中方将何时对美国对台售武公司进行制裁?秦刚回答:“我听懂了你的问题,也希望你能够听懂我的回答。”确切地说,外国记者“不太舒服”的感受,大体发生在2008年后。从“3・14”事件到北京奥运会,从新疆“7・5”事件到力拓案和谷歌事件,当这一系列焦点事件发生时,秦刚几乎无一错过。每次新闻发布时,报道这些事件的西方主要媒体记者,就坐在台下和秦刚面对面。“他会生气,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公,并且开始‘不按剧本念’。”上述常驻北京记者说,秦刚没有以惯用的外交辞令应对,这使得一些话语更有冲击力,即使敏感话题也不例外。
在外交部,作为国家立场的表达者,发言人一职的关注度甚至不亚于外长,而他们也最容易被拿来比较。一般而言,个性突出的发言人更受肯定,比如章启月、孔泉、刘建超,以及沈国放,都被许多受访外国记者提及。而同样富有个性的秦刚,在受访记者眼中却充满矛盾。他们会使用涵义丰富的汉语来形容秦刚,褒贬之差甚大,比如,“调侃”VS“挑衅”,“自信”VS“自负”,“强硬”VS“傲慢”。
外界对秦刚实际上知之甚少。他较为人所熟知的另一社会职务是“中国节水大使”,曾拿起发布台上的矿泉水作宣传:“我这瓶水只喝了一半,我把它带走,下次接着喝。”
握手告别的秦刚
秦刚的反问并非总能“吓住”记者,一些记者对他“报复性”提问。
现实中,秦刚有许多支持者。一位全国青联女委员说,因为给中直机关青年讲解过外交形势,身材高大的秦刚拥有许多“粉丝”,“他好帅啊!”秦刚被他的母校国际关系学院视为最引以为傲的校友之一。
学院校友办公室在一篇文章中评价道:“秦刚的发言强硬且直接,非如过去的答非所问或遮遮掩掩,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了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我党和政府开始变得充满自信,不必对外曲意逢迎,不必去顾及外国政府和组织的非议,敢于发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在飞赴英国的前一天,秦刚到新闻司各个处室与同事握手告别。有同事注意到,去年刘建超离任告别时,使用的是与大家拥抱甚至“熊抱”的方式。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