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7月份曝出的青海发现问题奶粉之后,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办又先后查办了河北承德、山西阳泉市、山西太谷县、天津等地问题奶粉案,共发现涉案问题乳粉103.44吨。目前各地正对所有乳品和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持续排查,涉案的41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京报》8月21日)
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查了两年还未查完。不法商人见利忘义、罔顾道德、挑战法律,他们的行为不仅威胁民众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还给整个社会再度带来信任危机,其受到严惩当无疑议。然而,在毒奶粉通往市场的道路上,那些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责呢?
这次多个省市均发现毒奶粉,而且,排查还在继续,问题远未了结。问题奶粉出现范围如此广泛,固然说明了此次查处的力度之大,但也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监管漏洞不是一般之大。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办负责人也指出,毒奶粉案频发,反映出个别地方集中彻查销毁问题乳粉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日常监管措施还不到位。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发之时,由于波及范围较广、涉案人员较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受害民众之间的情形也比较复杂,“事急从权”,当时采取了地毯式的、见效较快的监管运动,也确实有助于迅速查处问题、稳定市场、安抚人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动过后有关部门就可以放松监管,甚至对大批问题奶粉去向不闻不问,从而为问题奶粉的隐匿、再出江湖留下政策空当。
诚然,大量存在的小乳品厂、小作坊确实可能成为监管的难点,从此次查处的不法企业分布地域看,也印证了问题奶粉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以张北县鹿源乳业公司为例,其董事长代文明私藏数十吨问题奶粉于民宅和废旧仓库之中,也算得上煞费苦心。然而,企业的生产地再隐蔽,它生产的奶粉终究是要到公开的市场销售的。代文明仅在今年2月到6月就售出48吨问题奶粉,何以当地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一无所知?
实际上,2008年的大力整顿规范乳品市场确实成效显著。这一点,从其后发现的毒奶粉均为当时隐匿问题奶粉即可看出来。如果相关监管部门的后续监管措施再严密一些,监管政策再连贯一些,则问题奶粉重出江湖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很简单,既然2008年以后整个行业都能顿时改观,监管很到位,又如何频频冒出2008年的库存呢?这样的悖论正反证了监管的失职。
后三聚氰胺时期问题频出,也与地方的态度有关。彼时三聚氰胺事件甫出,地方视为耻辱,不是知耻而后勇,而是根本就不愿正视,甚至不能提及。在讳疾忌医的官方态度主导下,监管部门很难真正做到“除恶务尽”、“不留后患”。也因此,大规模的排查运动也往往流于虎头蛇尾,一开始声势浩大,到了后期,需要调查去向、监督销毁的时候,草草收场。此后哪怕再有举报,也往往不了了之。
目前,涉案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均已被查处,而河北、青海等地的监察机关正调查当地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履职情况。但愿只见查处未见销毁、只见表态难见问责、只见处理不法商人未见问责监管官员的情形不要出现。毒奶粉一再现身江湖,其损害的不仅仅是公众的食品安全,更兼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公信力。没有问责就不会有真正的监管,而隐匿在幽暗市场角落的问题奶粉,也必将伺机复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