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陆
测量?商量?天气预报:中国式数学+语文+政治命题
www.sinoca.com 2010-08-20 网易
7月以来,中国多个地区持续罕见高温天气,在室外随便一个路面井盖都能“煎鸡蛋”的情况下,天气预报却几乎从未预报气温上40℃。事实上,按照中国目前的气温观测方法和观测站分布,测得气温低于人们实际体感温度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而天气预报员需要做的,只是对着数十张气温图表反复讨论――高温天气预报是测量出来的,也是“商量”出来的。它确实是主观产物,但未必每一个地方的高温天气的预报都倾向于保守与压低。
为何预报温度总是低于实际感受?
7月以来,许多高温地区的地表几乎达到了60℃,但各地天气预报的最高预测温度却几乎没有超过40℃。人们感知的“体感温度”大大超过了“预报温度”,于是纷纷大呼天气预报是“大忽悠”。事实上目前的天气预报并不负责对真正影响人们感受的“体感温度”作出预报。 这也是为什么天气预报节目每每在预报各地气温之后,还煞有介事地加上一项“人体舒适度”。
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体对气温的感受,并不能完全依赖对天气预报中气温的判断。
半月热死23人 预报气温从未到40℃?
7月5日,北京某电视台记者将一枚鸡蛋打在路面井盖上,3分钟后,熟了;杭州,8月13日,一支酒精温度计仅仅在路面上比划了一下,红色酒精柱即刻突破了极限值,它的上限是50℃。此前一天,两地的天气预报最高气温才分别为37℃与32℃;而当日两地实际最高气温测值为40.6℃与39.5℃。另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8月13日上海的最高温度可达摄氏39度-40度。这是1949年以来,上海第一次在24-72小时的短期预报中提到40度高温。而实际上,8月13日-8月15日,上海连续4天,均最高温度都超过了39℃,外滩实测地表温度接近50℃。
8月以来,北京、济南、无锡、合肥等地猝死者达23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户外作业的建筑工人、高楼外墙清洁工。然而,据天气预报显示,当时这些城市的最高预测温度均没超过40℃。
天气预报预报的不是“体感温度”
在气象科学上,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感温度,是指人们所感知的温度,它受到四方面因素具体影响,包括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简单地说,体感温度等于气温、太阳辐射作用、湿度这三因素之和再减去风速的修正作用。预报温度,是体感温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它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
由此可见,人体对气温的感受,并不能完全依赖对天气预报中气温的判断。目前的天气预报,大部分都仅限于告知“预报温度”,还很难做到对“体感温度”的预报。这也是为什么天气预报节目每每在预报各地气温之后,还煞有介事地加上一项“人体舒适度”。
不靠谱的预测条件:气象站越搬越远
为使各国的气象数据具有参照和共享意义,目前的气温都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天气测量标准,在置于严格规定的郊外环境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得的,这一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参考指标之一。气象站的选址也会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热岛效应”作用,城市中的实际温度通常都会高于科学观测测得的温度。
国际上对气象站环境和与障碍物距离都有严格的规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热岛效应”作用明显,城区内也开始越变越热,与郊区的温差越来越大。
遵守世界气象组织标准,测温百叶箱只能置于郊外
对于温度数据的获取环境条件和方式方法等,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全世界统一的标准。因为如果失去标准,由于环境不同、地面质地不同,温度也会不同,各个国家的气象数据就会失去参照、共享的意义。中国的气象观测站和观测设备也是需要依照此标准来建立的。
按照现行通用标准,气温必须是在离地面一定高度内 (1.25~2.00米),无直晒,草坪地面,空旷、通风环境下测得的。标准还规定,百叶箱所在的气象站的空旷度须精确到其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障碍物高度的8~10倍。比如,如果气象站周围有栋5米高的楼房,那气象站与它之间要留够40~50米的间隔。在中国,预报温度的基础来源于符合这样要求的装有温度测试仪的通风百叶箱。
但随着城市楼房越建越高,河流越来越少,二氧化碳排量、空调等热气排量越来越大,城区内也开始越变越热,与郊区的温差越来越明显。由此产生的“热岛效应”使设置于热岛之外的百叶箱测量到的温度,自然比城区内实际气温要低上一截。
气象站越搬越远,部分为“技术性降温”以招商引资
正如上文提到的,气象站对所在地的环境,与障碍物间距离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在中国,随着城市迅速扩张与土地开发商用,许多地方的气象站被迫频频搬迁:作为全国气象观测站平均迁站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一个气象站最多迁了6次以上;广东省目前有86个气象站,因探测环境受破坏而被迫迁移的多达54个;1980~2007年间,福建有14个气象台站受到不同程度破坏,22个基本测站被迫搬迁;海南省约三成气象观测场环境受影响或破坏;河北全省142个气象观测台站中有57个遭破坏或被迫搬迁,比例达到四成……中央级气象系统内一名知情人透露,某知名城市甚至为了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将气象站迁至更郊区的空旷草场上,以给整座城市“技术性降温”。
据外媒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对中国气象站频频搬迁表达过不满,他们认为这将降低中国当地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从而影响全球气象数据交换系统的正常运转。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山西太原娄烦县曾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霜冻,而当地气象观测站测出的温度却是3℃以上。并且,太原一些县级气象站连续十几年没有观测出大风。
根据中国天气网记载,今年6~8月份连续三个月上海无高温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解释,其原因就在于中央气象台只统计上海代表站的资料,而这个代表站在靠近海边的地方,“温度比较低”。
“商量”出来的高温预报
目前,通过各种科技手段能够得到各种天气数据和图表,天气预报员需要做的,就是对这十几张图表反复的讨论,主观的“商量”出高温天气预报。由于40℃在历史上确实较少出现,因此天气预报更少涉及到这一“小概率事件”。
天气预报的温度,从一定程度上属于主观产物,但未必每一个地方的高温天气的预报都倾向于保守与压低。
目前中国关于高温劳动保护的惟一一部全国性规范性文件是1960年颁布实施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至今50年未曾修改过。该条例对高温的界定、高温休假、高温补助等具体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
预报员“商量”气温数字:40℃属小概率事件所以不报
郊外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量的是当时当地的气温,在气温预报中,它只是参照的数据之一。除此之外,气象学者做天气预报主要依据还有天气图、数值天气预报、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等。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机会运算出一个参考数值,但是气象学者并不会直接引用。预报员们面对悬挂于墙上或电子屏幕里的数据和线条,讨论一番,最终确定次日天气预报中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具体数字。
广东省气象台前高级工程师李开乐透露,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温度,预报中是不会出现的,那些“创历史新高”的新纪录,都是实际气温。据徐家汇站100多年的资料记载显示,上海仅出现过2次实况超40℃的强高温,一次是1934年的7月12日,徐家汇地区达40.2℃,为最高;另一次就是去年的7月20日,达40℃。所以上海出现40℃以上气温属于“极小概率”事件,所以即便气象部门的检测数据达到40℃,也不会在对外预测时预测这个数字。另外,气温预报的数字,也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为,“天气预报是一道数学题+语文题”。这也是气温预报常常比实际温度低的原因之一。
高温预报并不是一律倾向于保守与压低
但对于40℃以上高温天气的预报并不是一律倾向于保守与压低。有些地方则会倾向考虑预防的成本与扰民的风险,鼓励保守预报,但也有些地方鼓励把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预报严重些,以给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留有余地,这些都会呈现在气象系统的考核机制中。这使得预报员在预报天气是不但要“科学正确”,还需要“政治正确”。入夏以来,北京和重庆均有超过40℃的实测温度纪录,但北京没有预报40℃,重庆有预报;湖南省气象台今年也预报了局部地区温度将超40℃,湖南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则是在2006年。
中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40℃以上“高温假”
在高温预警信号界定中,40℃仍是有重要意义的。红色高温预警信号――高温中的最高级别――是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关于天气预报气温为何从不超过40℃,网上流传最广的猜测是,40℃是个槛,槛一旦迈过去,就会涉及缩短工时、高温补贴、停工等一系列劳动保障问题,于是天气预报“技术性”地降了温。
但事实上,目前中国关于高温劳动保护的惟一一部全国性规范性文件是1960年颁布实施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至今50年未曾修改过。该条例对高温的界定、高温休假、高温补助等具体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而2007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指出,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但这些规定都是非强制性的,没有法律效力。
因此,关于气温达到40℃以上很多地区或者行业就会放“高温假”的传言,其实并不受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放不放“高温假”,也只是企业各自的选择。对于被热死的户外作业建筑工人,即使天气预报报了40℃,红色高温预警信号,也许也不足以让他们对完全暴露在太阳下的工作环境持以警惕,更不足以使他们的老板做出停工或者是缩短工时的决定。
难以达到的“精确预报”
精确天气预报以目前通用的科技手段难以做到,但依然是有可能做到的,例如,奥运、世博这些特别时刻的预报。但精确的预报要靠好多人的经验和特殊资料,耗费大量人力,集中很多精英才有可能实现,目前阶段还没法日常化。
英国会计师西蒙・坎希克自办家庭气象站,天气预报准确率却胜过了英国官方的天气预报。
根据气象主持人宋英杰提供的数据:今年中国33个省会级城市的逐日最高气温,截止到7月31日。高温预报的总体情况是:全国33个城市今年共已出现328个(最高气温35度以上)高温日,以最高气温预报误差2.5度以内为“允许误差”的话,24小时预报,(预报了最高气温35度以上,次日果真出现高温天气且误差在允许误差以内)的平均可信率大约在83.8%。预报误差1℃以内的预报占49.1%。
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个国际问题。对于暴雨的预报,中国平均只有17%~18%的准确率,而美国也仅为23%。英国会计师西蒙・坎希克因为对官方发布的当地天气预报感到失望,干脆自办家庭气象站,并设立网站发布气象信息。虽然有专家指出他的天气预报方法并不科学,但坎希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却胜过了英国官方的天气预报,大受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好评。
其实,个人也并非一定需要误差小于1℃的精确天气预报。人们需要的是第二天出门时应该要穿多少衣服,是否需要带雨伞,或是高温天气会对身体达到怎样的伤害程度。
在网络上一份流传甚广的“职业声望排行榜”中,天气预报员入选不靠谱职业之列。你可以选择完全不信任他们,并且自己搜集预报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指数(这可能需要一点天气预报员的专业知识),再做一次计算和家庭会商,以决定明天穿什么厚度的衣服出门。或者强如西蒙・坎希克自己建一个私人气象站。但实际上,气温预报的本质决定了它只属于给市民的所谓“参考依据”。我们需要做的,是在预报员主观预测的基础上再主观预测一遍。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
爆江苏东海女官员因绯闻遭群殴 目击者称有此事
下一篇:
汉武帝最昂贵的一次艳遇:为讨欢心 十五万兵丧命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