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日前就抓住世博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等问题,接受了台湾著名主持人陈文茜的专访,专访节目在台湾和香港播出后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韩正与陈文茜交谈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日前就抓住世博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等问题,接受了台湾著名主持人陈文茜的专访,专访节目在台湾和香港播出后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时代给了上海一次机会
陈文茜:黄浦江边的世博会,159年的等待,黄浦江千年的历史,数百年的污染,所有的改造,上海真正发达起来在中国历史里作为经济中心,大概差不多160年的光景,应该是从江南制造局开始。然后所有的改变,它最大的一场改变,就在你人生从48岁到56岁这段时间,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韩正:个人的作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上海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时代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全世界这样一种发展的潮流,时代的潮流,给了上海一次机会,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上海一个特殊的舞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肯定不会有上海的变化;没有中央决定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开放,也肯定不会有今天的上海。当然,我们遇到了好机会,遇到了好时代。作为城市的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领导者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如果任何一个领导错失了这样的机会,那是对历史的犯罪。所以上海的历届市委市政府,每一位领导成员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陈文茜:历史的犯罪?
韩正:就是你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你错过这个机会就对不起上海、对不起子孙、对不起上海人民,更对不起国家。您刚才讲到的就是世博从申办成功,一直到举办这八年,这八年正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的时机之一,也是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发展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再过几年,上海的人口大概就是全世界最多的城市。现在我们称上海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我想再过几年,这就不是之一了,就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我们作为政府的管理者,所有工作的基点是什么?你所做的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所有的一切归结到一点,就是让这个城市的人民生活更幸福,如果离开了这一个基点,所有的工作就无从谈起。
陈文茜:我们也知道,你们在这一次除了申博的规划、世博的规划之外,也规划了2020年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你也预期到上海必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届时这个城市可能面临交通、可能面临城市生活、可能面临它的整个环境的问题。
韩正:我们有这么一个预测:现在上海常住人口在2000万多一点,我们估计可能会到2020年的时候,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上海的人口可能未来会以每年35万,甚至于更多的人口增长。过去五年大概平均每一年是35万。我估计未来可能是35万更多一点,所以按照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到2020年的时候,上海肯定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人们向往城市生活,因为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指数不断地提高,但是当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这给城市也带来很多问题,人们会感觉到与幸福指数不相关的城市的一些负面作用。比如交通问题,比如每个城市都遇到的一些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你说每个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城市的边缘地区,在某一个区域它有贫困人口的问题,这些问题每一个城市都遇到。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是世界所有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都会遇到的难题。
城市最佳实践区给人启发
陈文茜:那如果以这一次的上海世博为例,你们最大的创意是城市最佳实践区,那里就真的让上海学到经验:什么样的房子、什么盖法、什么样的建材可以再生利用、可以保持恒温、可以让它看起来舒服一些。我自己也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也看了这一次世博会里头像荷兰馆、挪威馆,这两个馆呢,好象有一个馆是从黄浦江抽水给大家喝,挪威馆里头有一个大机房,就是告诉大家如何把很脏的水透过这个机房变成很干净的水。我自己看了这些项目,我想韩市长看了以后感受一定更强。就在这一次世博会包括各国家的自建馆、还有城市最佳实践区里头,您看到哪些是属于上海在未来十年变成世界最大人口城市时,特别值得学习的项目?
韩正:这次城市最佳实践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把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间,或者讲城市化进程中间,人们不断探索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回顾,然后把它展示出来。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您知道世界博览会,它历史上都是以工业产品创新的一些成果来展示。这一届世博会不一样,是以城市为主题。城市的产品是什么?马上就会提到这个问题。以城市为主题,而且世博会的理念是面向未来的,就是世博会它并不是回顾过去,或者讲回顾过去所取得成就的展览,它是面向未来的博览会。如果它是要回顾过去,也是给人们一种对于未来的想象。这些理念、这些案例,对于我们未来城市发展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因此,这一次我们讨论城市最佳实践区,对于未来城市是什么样子,会有很多想象。我觉得有一点,未来城市的发展一定是在过去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在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毕竟历史不是很长。城市发展他有一定规律,我们中国在城市发展中间,有本国的一些特点,自己的文化特质,自己的人文特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或者讲城市发展的一些延续,一定是有规律的。因此,在这些规律里面,他透视的是什么?我们就是想通过城市最佳实践区,使人们在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共同获得一些启发。这一次,我们就是特别把这些案例,而且是面对城市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矛盾、问题已经有了很好回答的案例,比如刚才讲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贫困人口问题等等,在这些案例中就体现了一些我们可能寻找到的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答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因此在全世界进行了报名。
陈文茜:你们当时是怎么挑选的?
韩正:当时就是让全世界的城市报名。这里有个故事。当时叫城市实验区,不是实践区。当时我们提出实验区的初衷,还在申办之际,是2002年12月申办成功以前,我们的规划里面叫实验区。我想,这个实验区就是未来的实践。到2002年12月申办成功以后再进一步讨论,恐怕实验还不如实践。因为已经做好了对未来有启发的案例,可能更精彩,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就提出一个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概念。实践区就多了,有成功的实践、有不成功的实践、有各式各样的实践。也有你认为成功的、我认为不成功的实践。我们就叫城市最佳实践区。所谓最佳是什么?是公认的、是好的,好的中间还是最佳的。我们有一个国际委员会,因此,就首先由国际专家委员会来进行遴选。它都有标准,都有一些理念,然后就向全世界所有的城市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提供你这个城市的案例。很多城市来了案例,当时我们收到的是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城市的1000多个案例。遴选到现在就是有15个实物案例,加上展示的案例。这样,就成为今天这样的一个世博会正式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这个实践区里给我们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是很深刻的。
陈文茜:我举例像这里头有伦敦的零碳小区,有像汉堡之家它是属于那种恒温的,永远保持恒温25度。阿尔萨斯案例都看了,它的这个直立墙特别漂亮,现在大家都学直立墙。还有黄色的葵花油,这个马樱丹紫色的配色配得特别好,而且它是两个墙,一个是左边的直立墙,然后另外一边就全部都是水墙,所以感觉特别的好。还有像马德里的风车,也长得特别好看。您自己看了这些项目以后,会觉得如果上海市政府未来要去推动实践区的理念变成真正的大建设的话,哪些东西会成为你们主要的参考?
韩正:现在大家共同认为,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可能绿色成为了主线。只有绿色才能宜居,城市肯定要成为宜居的城市,如果宜居的话肯定就是低碳的、生态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我觉得无论是汉堡的,伦敦的,法国罗阿大区的,包括马德里的,还有我们国家上海的,杭州的,成都的这些案例,都充分展示了这样一种理念。
陈文茜:我看到里面有一个馆,好像是把动迁房子拆完以后剩下的砖,重组成一个房,那个砖组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看起来特别的漂亮。
韩正:这个是我们的一种创意。城市最佳实践区其中包含的一个理念就是宜居城市,还有科技创新,还有生态的低碳的绿色的生活,还有城市历史的保护、文化的延续。这些都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一些主体的想象。您刚才讲到的这些,我们这个实践区里面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延续和保护。这些建筑都是老的,就是把老建筑重新策划,重新装修,重新改造以后,就成为老的建筑、新的功能、新的风貌,它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的体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理念,就是这个城市历史的延续,还有历史建筑的保护。
陈文茜:大家也都特别推荐你们那个南市发电厂的温度计,太有创意了!
韩正:那是一个老的发电厂。这个发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比较严重,它的技术不是很先进。现在我们改了,就是到郊区外面建电厂,是采用先进的技术。电厂用完以后怎么办?有几种意见。第一种,拆了重来,按照现在的规划去建起新的建筑。还有,就是保留,我是主张保留的。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大家越来越感觉到,老建筑的保留对一个城市太重要了,否则城市没有记忆。那它保留以后怎么办?厂房里面变成一个城市未来馆,用过去的建筑来体现城市未来的展示,这是个很好理念和设计。但那个烟囱怎么办?这个烟囱很高,在中心城区都能看到。有的人说好看,有的人说不好看;有的人说炸了、拆了,有的人说这个烟囱要保留。怎么办?我们讨论很长时间。开始有个方案。把这个烟囱变成一个观光塔,缆车转上去,创意很好,但这个烟囱是没有任何钢筋混凝土的,它是砖砌起来的,能不能承受缆车?安全有没有问题?开始是有这么一个担心。后来就提出里面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晚上灯光秀的演示,但是灯光秀的演示没有功能。我们讨论到最后,是上海市政府和国家气象局一起共同研究,就是定为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的发布台,还不只是温度计,温度计只是它发布的一个内容,以后功能还要完善。我们知道香港不是有一个风球吗?红色风球,台风来了挂风球。这个就是上海中心城区的很重要的一个发布台。黄色预警、红色预警,以后就在这里发布,然后还有每一天的温度发布。下一步还要改善,就是温度、气候都可以在上面发布。
陈文茜:这个最佳城市实践区将永久保留吗?
韩正:保留!永久保留!不像国家自建馆,就是按照世博会规定,闭幕后要拆掉。城市最佳实践区所有的建筑是按照永久建筑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建设的。因此在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我们就定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要永久保留,成为大家共同探讨、进行交流的地方,在面向未来城市发展中间,可以保留给我们以后一直进行讨论。
陈文茜:我刚刚听市长巨细靡遗地介绍。上次我访问您的时候,你也是如此讲,比如为什么选址黄浦江而不是崇明岛跟郊区,参与大学生的讨论,然后你最后和大家一起讨论拍板。现在连那个电厂,那根烟囱是炸了还是要放什么东西,你巨细靡遗的,几乎参与每一个工作细节。然后你连开幕仪式大家怎么坐,每个细节自己通通都管。是吧?
韩正:我们会参与一些讨论,或者讲很多,专家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会最后听取一些专家的意见。但你听取意见的时候,会发表一些意见,但是我们都是平等的讨论。可以争论,只有在争论中、讨论中,才会把各种最闪亮的东西、最有智能的一些金点子汇聚起来。我们会逐渐通过讨论,形成一些共识,共同讨论比一个人想那肯定要精彩得多。你说如果没有讨论,我还是讲那个烟囱,没有讨论烟囱要保留还是不保留、什么功能、安全系数,没有一起讨论那就不可能形成共识、决策不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就是说这个烟囱怎么办,是我和国家气象局的领导在讨论的时候,这个创意还是我的创意,我就说应该有一个气象的发布。后来大家讨论,首先要把温度计弄上去,然后逐步完成这个气象的功能,成为一个气象发布的地方。
治理黄浦江,城市发展中的布局调整
陈文茜:市长,请教你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事,就是黄浦江的整治。
我自己对上海的历史充满了情感,因为我有很多上海的老书。工业进来以后,黄浦江的污染非常严重。这一次你们对黄浦江的整治经历了很长时间。其实您刚刚提到说,如果没有抓紧这个时间,把上海整个城市做好,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不做好就几乎是一个历史罪人。黄浦江的整治尤其令人感动。这次我看到外滩的重新改造,外滩的面貌改变得很惊人,从英国人留下以后改变很少,这次是最大幅度的改变。可是我最感动的是在黄浦江的另外一端,这是完全中国人的外滩。就是你们把它改了,把所有的工厂统统动迁光,然后变成很漂亮的世博的公园。所以对我来说,黄浦江的这一边,是英国人留下来,可是黄浦江另一边,是完全是属于中国人的成就。特别是我们采访的后滩公园,它是你们的俞教授,哈佛大学的俞教授自己做的设计。这个后滩公园所做的湿地概念,在中国、在上海都是一个创举。市长,谈一下好吗?
韩正:您知道上海人对黄浦江的感情有多深吗?因为上海人称黄浦江为母亲河,足以说明上海人对黄浦江的感情,因为黄浦江印刻了整个上海发展的烙印。的确,在清朝后期黄浦江边已经开始有工业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黄浦江实际上是不断地被污染,在各种污染以后,它的水质逐渐在恶化。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去游过黄浦江,读中学的时候我又两次去游过黄浦江。那个时候叫报名横渡黄浦江。每年暑期的时候就到学校报名。我喜欢游泳,小学的时候去报了一次名,渡过去了,中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两次我都参加了。当然不是外滩这个地方,在更上游的地方,在吴泾的地方,渡过去了。你知道渡黄浦江不是简单的这么渡过去,它是有潮流的。你要游游游,游到下游很远的地方才上岸,是一个斜角渡过去。那个时候在我的记忆中间,水质还没有恶化到很严重,因为毕竟我们学生还去游泳。当时也会觉得水脏,但还没有污染到十分厉害的程度。后来由于我们工业化的不断加快,再加上很多环保措施没有跟上,实际上很多工业污水是直排苏州河、直排黄浦江,造成黄浦江的水体实在受不了这种负荷。因此我们在发展中也非常对不起我们的母亲河。黄浦江要改造,黄浦江的改造它分两个方面。首先你必须要去把它的水污染治理,如果水污染不治理,两岸再漂亮没人去。你说在一条被污染的甚至有黑臭味道的江河旁边,你怎么能想象出它变成旅游风景?不可能!因此黄浦江也好、苏州河也好,它首要的一条是环境治理,它首要的一条是污染的治理。我们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不懈的努力,大量的投入,科技的创新和一些管理措施上去以后,黄浦江的水质每年都在不断的提高。过去是叫劣于五类,所谓劣于五类,因为我们国家的水质标准,就是地表水的标准,是有一类、两类、三类、四类、五类,五类就是最后,没有第六类,如果有第六类就是第六类,有第七类可能就是第七类,第六没有,五类以下,它这个指标超过五类,叫劣于五类,再没有分指标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环境问题。我们从治理苏州河到治理黄浦江的水,是一个体系,因为水不可能像道路一样,修一段治一段。水是一个水系,它是流动的,所以治水它必须是一个流域、一个水系一起治理。你也知道黄浦江的上游是上海自来水的水源地,所以我们特别重视黄浦江的保护。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在治水的过程中我们就感觉到,黄浦江在治水的同时,两岸必须同时治理,如果两岸不治理,它还是会有一些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河水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黄浦江两岸的治理又给我们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什么机遇呢?
就是通过黄浦江两岸的水环境治理和两岸的功能调整,给了上海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脱胎换骨的一次机会。当然在工业化时代,最宝贵的土地都用去建工业。现在不一样。黄浦江在2001年治理以前,或者讲就在申办世博会以前,黄浦江可以看的岸线只有1.6公里,就是老外滩。那个老外滩的对岸陆家嘴,它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这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现在黄浦江可以看的,包括整个岸线,已经扩展到25公里了,而且25公里以外还在进一步的调整。这是上海城市发展中间的布局调整,也是给了我们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我记得我们前一次在讨论的时候讲到过上海世博会为什么要放在黄浦江边,其实,放在黄浦江边是给管理组织者增加了工作难度的。
后滩湿地,被野生动物认可是最大的成功
陈文茜:特别谈一下后滩湿地。因为这个对中国来讲是很大的创举,它是一个很自然生态的湿地。我们的记者已经去采访了,看到了那个湿地里头还有鸟会生蛋,而且用那里湿地的水,来提供给整个世博园区,然后做各种的用途,不管是空调还是提供干净的使用水源。
韩正:您刚才讲了这个湿地。你看地图,黄浦江有两个湾、有两个嘴,一个是陆家嘴,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湿地公园的后滩,也是一个嘴,凸出来的,它是一个转弯口。实际上这个就是未来的、生态的、新的陆家嘴,又是一个嘴。当然不叫陆家嘴,反正又是一个新的后滩嘴,就是又一个新的地方。我们的理念得到了最高的认可,什么认可?就是鸟在里面生蛋、野鸭在里面栖息,野生动物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不用我们认可,我们的认可没有说服力,野生动物认可,是真正的认可,我们这个理念被野生动物认可,我们的实践被野生动物认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能够在那么稠密的中心区,有这么一个湿地,而湿地里面又有这么多种的野生动物在里面栖息,这是一个创举。参观后滩公园,我当然是在建设期去的,当时还没全建好。我第一次去看的时候,他们还正在建设,我很兴奋。现在看到了这样一种结果,这个结果比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更精彩。后来他们又延续,进一步的延续,现在后滩公园和世博公园和陆家嘴的滨江公园都连为一体,全部都变成为湿地型的概念。但是真正的有湿地作用的,还是在后滩。
陈文茜:整个世博园区的总规划是吴志强,他是从德国回来的。湿地公园这个部分,是俞教授,是哈佛大学回来的。包括建设2020年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办主任是美国回来的方星海。你手中这一批人,都是四五十岁,中国是称为海归派。其实,我知道你们这些公务人员他们应该有的收入水平。可是,他们原来在国际上,可能会拥有一些地位,或是机会,或是到外资银行去,可以拥有更好的PAY(待遇)。但是你很特别,你领导的所有这些班子里头,无论是内地培养出来的,还是海归回来的,所有人带动整个上海所有的发展,使他变成可能性。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视野,上海不可能在这一次的脱胎换骨里面这么顺利。
韩正:这就是我们城市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你如何在这个城市发展中,让这些人才感觉到上海是他们的家,上海是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成就事业的一个城市,这样他们一定会回来。如果他们只感觉到是自己的家,但是没有舞台,他也不会回来。如果他感觉到有这个舞台,但是不是我的家,可能也没有吸引力。我觉得,他感觉到是个舞台,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是发挥聪明才智,而且可以成就事业,同时他感觉到这是我的家,他一定会回来。
上海未来应更注重低碳发展
陈文茜:我们回来谈一下低碳。整个中国的城市,跟全世界的城市一样,现在要往前发展,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低碳。对中国特别困难,因为中国很大的。我注意到这次上海世博会,第一个就是园区里是零碳,第二个就是很多建筑强调绿墙,第三个就是使用大量的LED灯。除了这些属于我们看到的硬体方面的之外,我看到非常重要的是对民众的低碳教育。我自己很感动,就是看到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这是最一流的创意。但是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中国馆里有一个关于二氧化碳的博览会,告诉大家你走公交你会用多少碳,你坐地铁你是多少碳,你开车子你是多少碳,然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让他们本来是来看热闹老百姓的,进行一个很重要的低碳学习。另外我看挪威馆,冰岛馆,他们特别诚恳地让老百姓知道整个极地地区的冰川是怎么崩塌、你应该怎样注意整个海水淡化的问题、未来水资源的问题、二氧化碳的问题。市长,在这一次的低碳里头,它算不算上海世博会很想给中国民众一个重大的教育。
韩正:我是希望城市低碳这个理念不能只是城市的管理者接受,我觉得是全民都一定要接受这个理念。所谓低碳,如果讲到城市运转,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节能的概念,就是最低限度的耗能,它就可以做到低碳。衡量一座城市的低碳发展我觉得有两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指标就是你的经济生产总值中间的单位能耗,这个指标就反应你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第二个指标是人均的能耗是多少,因为用煤,用电,它可以转换,转换成同一个单位,人均的能耗是多少,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所以,这两个指标应该能够很好地运用,这是未来城市必须要这么做的,我觉得上海就应该这么做。上海现在的能耗,从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来讲,在全国是比较低的,但是我们和全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这一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要吸取世界上所有的好经验。这就涉及到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那个人均的能耗指标,它反应的是两个重要方面,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应你的发展水平和你的人民生活水平,因为原始社会没有太多能耗,发展中国家能耗也很低,如果你要享受很好的生活,肯定会带来很大的能耗,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你达到同样的生活水平后的能耗是多少,其实反应的是人们节能的观念,反应你的技术水平,反应了你的节能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些指标都能体现。我觉得上海未来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这些指标。
试运行是为了改进工作寻找问题
陈文茜:这一次的上海世博,其实它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100年来、甚至是159年来最好的世博会,是盛大的世博会。可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试运行场面非常地混乱,甚至引起了香港媒体大篇幅关于打架等的报导。很多国际媒体说,人们说这场世博会不来会后悔,来了更后悔。当然最近这个世博会已经上轨道。有很多人说,你们不应该一开始的时候,把这个免费票,跟试营运的票,送给这些为世博会牺牲的人,因为造成世博会第一个给外界非常坏的印象。你现在回头来想,不知道市长怎么看?
韩正:我不这么认为!首先世博会我们决定是要试运行的,试运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试运行能够使5月1日开始的运行能够非常圆满,因此试运行的目的在于完善我们的工作,或者讲通过试运行来检查我们哪些方面工作还不足。因此我们把试运行看作一个改进工作、寻找问题、甚至是暴露一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去改善工作,试运行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如果我们认为什么都好了,那就不用试运行了,5月1日开园就完了嘛。试运行我们想肯定会有一些我们没想到的问题出现。试运行当然不能卖票了,只能送票了。世博会人人有贡献,全上海的老百姓,全中国人民都有贡献,所有参展方都有贡献。那么我们希望能够对直接有贡献的人进行慰问,比如为了世博动迁的居民,还有建筑工人。4月20日到4月27日我们一共举办了六场试运行,全部是按照计划。试运行的第一天,我在现场,后几天我也在现场看,看了也是很着急。早晨本来想九点开门,我们世博会九点开园,我们试运行也九点开园。等不到九点了,已经人山人海很拥挤了,就提前开园。后来,我们检查下来,觉得不能怪参观者,首先我们要检查我们的组织者、管理者,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什么没做好。我现在可以跟你说,有很多工作是我们还没有做好。比如,为什么开始门口这么拥挤,我们第一天试运行20万人,800多个安检门我们没有全部开,只开了一部分。后来我们全开的,如果那天全开,门口不会有那么多人。再比如,垃圾有的时候掉在地上,我就发现我们在设计世博园垃圾箱的时候,设计得太小了,是装满了,装不了了,怎么办?装满了,再装进去肯定就掉出来。
陈文茜:所以你不觉得那些媒体故意丑化,你觉得是你们垃圾箱做得不够好。
韩正:我觉得是我们垃圾箱做的不够大,垃圾箱放的密度不够,当然我们对产生垃圾的数量估计也不够。这也是我们管理者的问题。再譬如,门口参观排队有的次序不是非常良好,我觉得我们也要从我们工作中来检查问题。后来你就发现为什么会那么好,因为一排一排的隔离的蛇行排队设施上去了,开始没有啊!没有隔离,地上又没有画线,你说要排得那么整齐,我看谁都做不到,让我们去排队,我们也不可能排得那么整齐。我们要理解参观者,我排了两个小时,突然有个别人会插队,他心情非常不舒服,他就会往前挤,就打架。往前挤了以后,打架是非常个别的,20万人里面可能打架就一两个人。如果有了这些措施以后,这些问题不会出现。
希望世博会为上海留下两份财富
陈文茜:你们所有的人觉得200多年来这是个机会,如果没有让它脱胎换骨,如果没有改变,你们是历史罪人。事实上我自己从世博会倒数600天、倒数300天、试运行看,我是非常敬佩上海这一次的改变。但是,我也看到有人说上海世博是用钱堆出来的。还有一些国际媒体对你们的报导。你觉得这是对中国的歧视、对上海的诋毁,还是?你自己怎么看待?
韩正: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些不同的一些想法、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以事实来说明,事实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我也可以把目前的情况向您做个介绍。世博会在筹办过程中,我们向国务院报了,世博会筹办的经费两部分。第一部分世博园要建设,我们当时测算以后,大概180亿人民币建设经费,现在建设已经完了,我们没有突破180亿,具体什么数字,现在还在审计,要一笔一笔审,因为工程要决算,决算以后就审计,审完以后向全社会公布。第二部分就是5月1日以后的运行经费,我们原来估算大概是106亿人民币,从目前情况来看,可能运行经费会超过106亿,我估计超过不会很多,当然这个就是现在每时每刻都在跟踪的,也进行审计,到世博会一结束运行经费是怎么用的、到底多少钱也会向全社会公布。
陈文茜:当然韩市长你现在都还在世博会举办的紧张状态,每天都有状况要发生。你每天都在不断的适应,不断的调整这样。但是我猜想有一天,你能够稍微空下来,当你再站在外白渡桥,看上海一切的改变,我想您会有很特殊的心情。在我们整个采访最后,要不要跟我们观众分享一下?
韩正:上海在世博举办以后,我希望能够留下两部分的财富,一个是硬件的方面有形的财富,世博园就是有形的财富。另一个方面是无形的财富,精神方面的财富,这对于未来上海城市是很重要的。当然,你刚才讲的外白渡桥,那个外白渡桥是102岁了,当它100岁的时候,我们对它进行了彻底的大修,大修完是去年的5月份,也有一年了。外滩也进行了重新改造,外滩有多次改造,我想这一次的改造后应当在未来很多年里都不会再去进行改造。所以,外滩是进一步的来见证上海变迁、上海的历史,外滩也进一步地证明上海这座城市会越来越美好,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的人民会越来越幸福。谢谢!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