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唐山大地震纪念日。随着冯小刚影片的热映,唐山大地震再次扯起了人们的神经。苦痛和泪水凝固成新的纪念图景,可是对于地震频发、地质灾害错杂复杂的当代而言,总结唐山大地震教训仍然十分重要,以避免悲剧重演,树立起忧患思维的防震救灾意识。
据悉,在文革期间,为了使盖楼速度快,价格相对便宜、质量相对来说有保障的“预制板”在中国房屋中被大量使用。这种重量轻、成本低的混凝土预制板材在唐山地震中,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预制板也因此被当地人成为“要命板”。预制板的“危害性”其实在当时就已有人提出,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未曾明令要求全面停止使用这种材料,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是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在市区停止使用预制板的。
唐山发生大地震时,日本要援助药品、衣物、帐篷,有的国家要提供救生犬。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中国,在“自力更生”、“人定胜天”思想主导之下却宣传,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国,别的国家发生灾害,我们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他们;而我们自己受灾,“外国人靠狗,我们就要靠毛泽东思想”,我们要自力更生,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群众又自豪又激动又鼓掌又流泪,救灾成了人们自救,重建花了整整十年,有的灾民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一住就是半辈子。
唐山大地震最初死伤人数被定为“机密”,24万这个数字在地震后3年因“国际辟谣”需要才被公开,整整过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人们才得以从《唐山警示录》和《唐山大地震》等作品中了解当时的真相。由此可见,没有透明度和公开性,就无从谈起科学有效的救灾防灾。2005年9月12日,国家保密局宣布,自2006年8月起,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将被解密。
地震专家指出,中国公民防震意识比日本落后一百年。对于地震时的处理方法,一般回答是:“跳楼”,“往楼上跑”,“往楼下跑”,“喊救命”,“不知道”。其实应该选择最小的空间躲避,如卫生间、厨房、床底等;或人多时先打开门再去安全处躲避,以防房门因地震打不开影响出逃。
日本危机管理学家小松昭良认为,中国最缺的是“预测意识” ,“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最擅长的恰好是意外发生后的应对,而不是危机前的预防研究,这让人担心”,“一旦发生意外,采取什么措施都晚了,国家准备好的优秀管理体系和硬件设备都难以发挥作用”。
我国一旦出现意外灾害或突然事故时,弱势群体往往不知所措,或寄希望于社会各界帮助,以及某个领导的良心发现,但是只有1%的企业捐赠。面对强者失德、企业寡税、富人吝捐的公共救济缺失的现实,导致了对民间道德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开发,社会爱心不堪重负,无法一劳永逸。
而今,中国在汶川地震中接受日本等国的救援,是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体现。当看完冯小刚的电影培育了爱心和同情心,重新梳理唐山大地震的苦难和教训是有效杜绝地震伤亡的必要途径,这也是对所有震灾死难者最好的告慰。 (作者:王锦思)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