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对中国进行了自去年连任后的首次访问。默克尔的此次访华也显示了对于中德关系超高的重视,除了随行代表团阵容极为地庞大外,双方在北京又一口气签订了十份大单,总值达到40多亿美元,这也再一次凸显出经贸合作在中德关系当中支柱的地位。温总理在评价中德关系时形象比喻为:我给你一个苹果,每个人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给你一种思想,得到的却有两种思想。那么,德国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思想呢?
统一后的德国,其实力让世界刮目相看:作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连续5年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地位。2007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230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9500欧元。德国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其在欧美主导下,选择了最为彻底的自由经济道路,从而使德国迅速从战争泥沼里脱身而出,并迅速走上世界经济强国之路。
德国能顺利走上这样的康庄大道,首先应该归功于美国对德政策的高瞻远瞩。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个占领国为彻底摧毁德国战争潜力而对德国实行"非工业化政策"。通过拆迁德国工业设备作为对盟国的战争赔偿,将德国经济改造成农业经济。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很快意识到"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这一原则在经济上是错误的,并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欧洲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关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家,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因此1947 年8月美英两国制定了"修正的工业计划","允许两国占领区的工业能力达到1938年的70%~75%"。1948年5月,又停止向苏联提供了拆迁的西德工厂设备。到1948年时,西德的设备资产总额仍以超过1936年水平的11%左右。这是西德得以迅速重建的物质基础。当时西德所受外援主要来自西方盟国占领区政府的救济金拨款和马歇尔计划。它对西德来说尤如雪中送炭。通过马歇尔计划,西部免费得到了新设备、原材料和食品。同时,马歇尔计划还通过设立"马克对等基金"来扩大其能量,即把马歇尔计划援助款项进口的原料和货物,出售给西德消费者,所得款项再由国家通过重建银行,供给紧张部门用于投资。到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进行的投资达100亿马克,几乎遍及一切经济部门,从而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有力改善支付平衡。而与此同时,东德则受苏联的影响,视马歇尔计划为美国资本主义统治扩张到全欧洲的一项战略,而把这一援助拒之门外,这就缺乏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支援;有人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由于赔款,人均负债2500马克。从此,原本一体的东西德开始走上各自截然不同的道路。
物质基础的硬件重要,作为软实力的经济制度更重要――物质上的优势可以领先一时,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面貌的还是经济制度。两德的发展及其最后的结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历史上看,由于德意志民族长期封建分裂割据及长年战争,因而德意志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起步较晚,姗姗来迟。但是,德国却后来居上,尤其是在俾斯麦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突飞猛进的飞跃,经过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用100年时间才完成的事业,很快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工业国。至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由于革命的不彻底,导致第二帝国政治上实行容克资产阶级的半专制主义统治。德国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容克资产阶级专制政治下实现的,并没有推进民主化的进程,民主政治在国家体制结构中没有得到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占统治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半专制主义统治,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政治上实行多政党的议会民主制。资产阶级虽然作为统治阶级初次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然而社会民主党人任总统时间仅6年,任总理时间前后总共不到3年。由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健全和封建反动势力的肆虐,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政治最后被德国法西斯所推翻,在政治上出现历史性的大倒退。在1945年之前,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在政治上建立绝对的统治地位。不仅如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在对外扩张方面比起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更具侵略性和贪婪性。为了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迟到的筵席”上抢夺一些残羹剩饭,大肆穷兵黩武,推行军国主义和殖民扩张政策,威廉二世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强国毁于战火之中。希特勒为了夺取新的“生存空间”,继续做着威廉二世的“大德意志帝国”美梦,又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世界再次推入血泊之中。德国在本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人类数千年文明,德国人民也饱受战争之苦,深受战争之害。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使德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和壮大,相反崩溃和毁灭。
总而言之,二战前的德国是不完全的自由经济,国家干预的程度较欧美为深――尤其是希特勒的纳粹政权,更是将整个社会经济纳入了国家权力的掌控之中,所谓“国家社会主义”是也。在总结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不完全的自由资本主义和纳粹时期的专制主义这两个阶段的弊端之后,美国对德国实行非纳粹化、民主化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德意志人民对自身民族的反思和反省,彻底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在吸收外来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基本上处于相对同步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保证这种制度的执行,并采取措施缓和竞争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产生专制、国家计划化、经济管制以及卡特尔化所带来的私人垄断。经过民众的多数投票,西德选择了这条发展经济的特殊途径。但战后经济崩溃、通货膨胀、黑市猖獗,又盛行"卷烟经济",在这些条件下是不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必须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来为实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这些措施首先是币制改革。在占领当局的主持和准备之下,1948年6月19日正式宣布实行货币改革,6月20日兑换货币,6月21日起帝国马克正式作废,德国马克开始生效,并规定:每个西占区居民可用60帝国马克兑换到40德国马克,到8月份可再得到20德国马克,每个企业职工可以得到60德国马克;工资、薪金、养老金、房租等以1:1的比例进行调换。新币发行后,最初几周就把100亿德国马克中的61亿兑换出去了,一下子把价值数千亿帝国马克的证券、储蓄金、银行往来帐、抵押金、各种债券、股票一笔勾销了。这使德国看起来似乎一贫如洗,实际上这次货币改革对几近瘫痪的社会经济动了一次大手术,是使经济走向复兴的第一步。虽然又出现了抢购物品的现象,但随着商品的不断增加,人们收入的稳定,抢购现象逐渐消失,物质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开始重新振奋。但是,如果单有货币改革而没有相应的措施紧紧跟上,效果也不会这么显著。货币改革后,是放弃经济管制还是继续进行经济管制,需要迅速作出决策。占领当局认为取消对经济的管制,有可能危及新货币,因为放开控制必然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只有在新货币运行一段时间,形势较稳定时,放开控制才是可取的。
就在这国家干预有可能卷土重来的关键时刻,当时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局长的艾哈德坚持迅速、彻底地放开控制。他认为,多年来的黑市腐蚀了企业主、消费者、政府官员,实际上已难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最大可能的使市场自由化,减少经济管制,使价格自由波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整个国家的生产能量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纳粹党实行的统制经济,到战后占领当局实行的配给制和价格管制,都是背在德国身上的经济包袱,对未来的发展是一种障碍。如果不能抛弃它,经济复兴的可能微乎其微。事实证明艾哈德的大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从1948年7月开始,相继废除了90%的价格规定,大部分的日常必需品可以自由购买。取消配给制和价格管制后,食品和消费价格开始上涨,鸡蛋在一个月内涨了两倍,其他商品开始出现短缺。但艾哈德认为,降低物价、防止通货膨胀的有效办法不是恢复控制,而是刺激生产,提供更多的商品。他采取降低进口关税,吸引外国商品进入德国市场,以促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接着,他又为国内制造商提供生产皮鞋、服装所需的原料,鼓励他们增加生产,供给市场。到1950年中期,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价格从冬季的最高峰降下来。
跟货币自由化和完全自由经济配套,美国采取的第三项措施是减免税收,刺激投资和生产。艾哈德坚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刺激,它是一股动力,能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他以“免税图自强”为口号,颁布以减税为标志的新税法,重点降低所得税和财产税税率。由于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时,实行了一项严厉的新所得税计划,税率很高,所以,降低税率会使德国居民、工商业者有更多的钱用于消费、储蓄、投资。对于能促进和加强经济的工商业建设项目,政府将不征收存款税和利润收益税,还可以用投资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国家则通过贷款和补贴援助私人投资。这些税收优惠条件刺激了企业家们将利润源源不断地循环投入生产过程。而加速折旧和建立免于征税的折旧基金,也促进了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投资。大规模资本积累和固定资本投资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以建筑业为例,由于战争的损坏和难民的涌入,造成住房奇缺,国家为鼓励私人建房,规定一切用于建房的投资都免税,还鼓励工人把储蓄存入住房银行,这部分存款不仅可以免缴所得税,还可以得到少许利息,这就大大加快了住房建设。
在这以后,阿登纳的后任者勃兰特、施密特以及科尔均继续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为两德统一提供了坚定的基础。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一致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保持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明确性和一贯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这在当代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制度史上是少有的现象。
正是美国主导下的这种完全自由经济的改革,使得德国不仅迅速从战争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且帮助它们在冷战后走向统一,彻底完成了社会转型――这是德国的幸运,也是世界的幸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