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和李稻癸两位年轻少壮派经济人物在中国已经是如日中天,被很多主流媒体称为“著名经济学家”,我不知道媒体是按据什么标准认定他们是经济学家的,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著名的,他们是国内著名还是国际著名?在我眼里,这两个人不但算不上著名经济学家,连“经济学家”这个头衔都不配。
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美国名校读过书,取得过学位,有不少光环,最后又被美国送回中国。陈志武曾经在一个民间经济学家的评选中入围过,大家都以为他就著名了,根据此种说法,我托美国的朋友查了一下陈志武在美国的真实学术地位,结果是:他在美国就一不入流的普通教授而已,根本算不上什么经济学家,没有任何理论上的新成就,更谈不上在美国的主流地位,这样一个人近几年被美国有关方面重点包装一下就“著名”了。
李稻癸可能比陈志武更加不入流,他除了拥有美国的名校光环之外,就只的中国的“清华光环”了,不要说李稻癸,中国所有带有“经济学家”头衔的经济界人物都是徒有虚名的,他们都只是一个学经济的老师而已,中国没有一个所谓的经济学家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陈志武和李稻癸是两个值得警惕的经济界人物。
我从陈志武回国后的一系列言论和行事风格来讲,他可能身负某种“任务”,我可以简单地给他作出三个判断:一是快速打通人脉关系并直通中央,这不是一般人和一个人独立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很多条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二是他承接了茅于轼对于美国人的作用,茅于轼老了,再服务也就只那么久了,况且最近几年还经常讲外行话,所以主子不满意了,启用年轻人说话是必须的,陈志武在一个特殊的时期达到了一个特殊的目的,他已经被中国主流社会接纳了,并且开始得到象茅于轼过去一样的优惠待遇;三是陈志武背负两个坚定的任务――鼓吹中国私有化和推进中国民主化,这两个任务是陈志武的“政治任务”,这种任务一方面是为他的特殊对象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中国的某些政治力量服务,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中美两国都有强大的“集团保护势力”,从中国近几年的政策转向看,陈志武比茅于轼更加成功,他对中国私有化政策的推动力比任何人都大,中国私有化政策正在向所有的领域进军,除非以后有人校正,否则,陈志武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推进中国走美国化民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陈志武的思维和行动都是为此作不懈地努力,中国不是有很多政治人物在配合他吗?他将会选择尼克松眼中的主要对象――中国的年轻人和大学生作为突破口,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陈志武在执行任务时,比茅于轼更加聪明,他经常写一些貌似“替人民说话”的文章,他经常批评一些不作为的官员,他还不时地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讲话,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比茅于轼更“爱穷人”,其实这都是假象,他不是爱民,他是在用一种更加聪明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他超越茅于轼了,因为恨他的人会比较少,他潜伏的深度超越了他的前辈,茅于轼现在只能算是他的“护驾者”之一了,并不是他依靠的对象,他已经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团队,对中国的未来影响不小。
李稻癸也许不如陈志武那样复杂和深藏不露,但是,他的基本任务和目的与陈志武是一致的,他同样是美式民主和私有化的隐性鼓吹手,只是他在清华的任职要求让他更加理性一些而已,在他成为“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之后,他的言行也极不负责,我在前两个月已经多次批评过他,他的言行举止不是一个正常经济学家的正常表现,即使他成为官方委员之后,他还是隔三差五地发表自己的怪论,在加息与减息的问题上,他一直信口开河地指使别人,好象只有自己懂得利率政策,他是个留美人员,在美国,利率政策是非常严谨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乱误导国民的,而李稻癸在当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以后,还是动不动就公开谈论利率政策,多次给市场错误导向,引发市场不稳,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在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任职,我不知道中央是凭什么作为评定标准选择他?
难道是因为清华的光环?难道是要平衡与北大的均等?难道是想利用他的美国式金融创新?我看这都不是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某些用人者已经下决心用“美国模式”改造中国经济,李稻癸正是这种模式的执行人之一,在我看来,李稻癸没有达到当货币委员的水平,选他当还不如在央行内部选人,如果以后可以适时调整的话,我建议顶多用他四年,他不退出会损害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健康性。
有很多人骂张维迎、厉以宁、吴敬琏等人,我提醒大家不要忘记陈志武和李稻癸两个人,这些人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陈、李二人由于年轻,将对普通中国人产生更大的危害性,我是对他们保持警惕的,也会经常性批评他们,要阻止他们是很难的,但是,不说出我对他们的敌视不符合我的常规思维。
李稻葵们的观点是中国产能过剩了,需要产业转型,李稻葵们的观点是地产挟持了经济,需要打压地产,一再妖魔化地产,李稻葵们的观点是单纯的打压地产、限制产能,就能为中国找到新的增长点。这些书生们,也许正在废除中国的武功
首先来说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我拿钢铁行业做例子,谁都知道中国的钢铁产能很大,但这个产能很大不一定是过剩的,在2010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占产量的约3分之一,在全球来看,中国产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从出口来看,中国的钢材是有竞争力的,所以产能过剩的说法是扯淡的。现在其他很多行业都面临和钢材一样的局面,很多行业都占到了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比如电表,现在全球其他国家竞标的时候,10家入围的企业起码有7家就是中国的,虽然这些产品在国内可能是过剩了,但在全球市场都有竞争力的背景下,说中国产能过剩是不负责任的,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民间,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去严格限制中国产能,是在自己阉割。
再来说产业转型的问题。还拿钢铁行业做例子。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对原材料的依赖,高产能的背景是对高材料的需求,国际铁矿石厂家就是吃准了中国为了维护这个钢铁厂家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买他们的矿石,所以才狮子大开口不断涨价,所以这个是问题的实质,和谁去谈判无关,中钢协去谈也罢,是企业自己去谈也罢,人家都吃准了你,这个问题根本无解。中国钢铁行业的出路还在钢铁行业自己,想办法把原料成本转嫁给下游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而这个转嫁的基本原则就是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即使自己提高产品价格了跑去国际市场还是有竞争力,则就不怕铁矿石涨价,产业转型的核心思路也应该是这个,而不该是简单粗暴的去限制产能。
发改委有个产业政策目录,每年对限制类和扶持类的行业及产品有个更新,如果是限制类的,则不许上市融资。这个是有效果的,起码是引导了企业去向更有竞争力和低能耗的方向去发展。钢铁行业还有个问题是高就业,如果简单粗暴的去关停,那就涉及到就业,比如石油行业用的一个流量计,如果中石油买了,就要裁员好多人,这个产品是代替以往传统的勘测设备的,有低人力高精度的特点,但是中石油为了不裁员,宁可不买这个产品,而中海油是海上作业的,对操作空间、人力等有严格的成本控制需求,所以就愿意用这个产品。所以钢铁行业如果简单的就去采用最新的生产技术,也面临一个裁员的问题。我的个人看法是国有企业对防止高污染和提高品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可用就用,其他无伤大雅的一些所谓的高技术,能不用就不用,保就业还是关键。
再来说对地产的妖魔化问题。地产关联很多行业大家都知道,只有地产的去求稳定了,企业生产的产品才有市场,而企业产业转型的动力,是来自于高增长的需求,需求稳定了,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自然会不断的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对产业转型的紧迫感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转型是必须建立在有需求的市场上,比如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国内农村市场的不断开发,离开需求去谈产业转型没有任何意义,中国当前的真正问题是城市市场的饱和,关键是要在稳定城市市场的同时加大农村市场的开发,而当前对地产的阉割和对产能的限制,都是在新市场没有开发起来前先废了自己的武功,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谈产业转型也没有任何意义。
李稻葵们自认为是天之娇子,大笔一挥就可以左右中国的发展方向,而中国这30年的改革开放,在他们眼里变的完全没价值了,当中国制造业树立了全球支配性的地位后,正在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他们就要试图去限制产能来自我阉割了,当中国地产商品化以来,为中国做人的住房和经济带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也妖魔化,仅仅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借口就要打压地产,他们靠着感觉说中国需要经济转型和创新,而不顾低端产业容纳大量就业的现实,就去打压。这样投机性的所谓经济学家,不是在废除中国的武功是什么?
就先分析下此人最近的两个观点。
一是说中国经济形成了V形反转,中国经济已经形成过热,且当前的希腊危机不会对全球的经济形成危害,并且说“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小不点,不足以撼动整个大厦。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步伐,不会因为希腊危机小插曲而有所改变。
二是说房子价格不下调中国就不会撒手,并且说本轮房地产调控将是我们国家第二次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起始。2009年经济实现V形反弹,政府的刺激和调控功不可没,但是房价也随之高涨。如果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房价不降或者是降得不够,房地产调控政策就不会撒手。针对房地产调控会使经济下滑的担心,他认为,这是不能站得住脚的,因为这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并非来自房地产。早在2009年5月份,经济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反弹,而房地产市场仍很沉寂。2009年下半年房价涨起来了,但也没有促使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本轮经济反弹,房地产仅仅是搭便车者。
我只说几点:
1、中国经济并不能确认是V型反转,因为就5月的经济运行来看,物价有全面下跌的可能,工业产品如果延续当前的政策趋势不放松,则工业面临全面亏损,连我这个小市民都在4月到5月之间预料到了原材料价格会大幅度下跌,难道你看不到?
2、希腊危机不只是个小闹剧,如果控制不好的话,欧元区有崩溃的危险,欧洲央行已经禁止裸卖空这个极端的措施来救市,已经在拿几千上万亿欧元来救市了,这个情况,难道是你轻描淡写的“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小不点,不足以撼动整个大厦”?
3、连我这个小平民都知道,09年经济增长地产的贡献功不可没,并且我能在09年一月份建议大家抄了地产的地,并且地产价格上涨是从09年2月就开始的,而不是你所说的“早在2009年5月份,经济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反弹,而房地产市场仍很沉寂。2009年下半年房价涨起来了,但也没有促使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本轮经济反弹,房地产仅仅是搭便车者。”
我上半年说了很多关于地产的观念问题,一是地产行业和其他行业是正相关的关系,地产并没有挟持其他行业,地产相关行业太多这是大都知道的,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由于地产的高价格,吸引了社会投资,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比较幼稚的。是由于地产需求旺盛,而导致地产相关行业敢高投入,来满足地产的需求,假设地产建设步伐放慢了,则其他行业绝对不敢高投入,因为你即使高投入生产出来产品了,但是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结果就是利润降低,后果自然就是裁员或者关门。
所以说,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其他行业的发展,都必须是建立在地产的高增长上的。假如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就没有转型的动力,也没有投资相关行业的欲望。所以说,地产和很多行业的发展是正相关而非负相关
李稻葵此人也是把地产妖魔化的典型人物,在妖魔化的同时,对地产业的任何调控我认为站在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背景下理解可能更加理智。政府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完成工业化和城市的目标,必须将房屋市场做为支柱产业,但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时的会发生通货膨胀而引发泡沫,于是房屋市场会时不时的会成为宏观调控的工具。
房屋市场是政府手里调控物价的最大筹码。在2002年后,制造通货膨胀,导致2006年后的物价大涨和股市楼市大涨,2007年后开始抑制物价开始刺破泡沫,于是导致2008年的股市大跌和楼市微跌,2008年底为了房子通货紧缩,于是就开始再次制造通货膨胀,导致股市和楼市大涨。截止到现在,政府再次在经济增长达到11%以后,处于预防经济过热的考虑对地产进行调控。这些我认为不能超越经济运行的范畴。但是李稻葵们可能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政府对地产的调控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压价格,是为了顺应民意才开始调控房价。于是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完全变味了。
如果一些所谓的专家和网络小年轻的理解都是处于这个角度去理解政策,那是整个社会的不成熟,在妖魔化地产的时候,实际上,政策的制定和发布,都会带有悲观的色彩,给社会传递的是不健康的信息。
只有了解历史的人,才明白中国的房屋改革走的有多艰难,只有从供求角度来考虑房屋价格,才能使你得到准确的判断,只有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才能判断出中国周期性价格波动。只有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的进展背景,才能判断出中国房屋价格的顶峰。这些是我这些年判断市场的基本原则。
但牛鬼蛇神全部拿房子价格大做文章,中国的房屋市场其实已经被小人所要挟,对社会没有任何付出的人、刚毕业的人、刚工作不到两年的人等,都叫唤着要低价格买房子,并且撒滚打泼的要挟政府,拿杀人犯当英雄,并且这些社会渣崽的声音还得到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媒介的支持,这些支持的所谓的社会精英群体其实正在扮演邪恶的角色,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起强迫政府做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有迹象显示政府正在妥协,这样的结果最终只能是埋葬市场体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