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对奢侈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香港人和台湾人非常喜欢“名牌”。我曾想,大陆人有钱以后也一样。但是,我没想到这股力量如此强大。如今,欧洲名表和箱包奢侈品店几乎全部雇有讲普通话的店员。
中美游客在巴黎
奥巴马总统对中国施压,希望人民币升值,减少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我非常怀疑此举是否能奏效。只需观察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巴黎消费行为的差异,答案就一目了然。除欧洲人外,中美两国游客可能是巴黎旅游业的中坚力量。2008年和2009年,美国人都窝在家里。现在,美国人卷土重来。听说是因为美国人风闻欧元贬值,所以,赶紧跑到巴黎来“抄底”。
问题是,美国人现在债台高筑。就因为法国东西便宜一点儿,就非要来法国玩儿吗?美国人应该攒钱还债呀。但是,美国人又来畅游巴黎了。他们住豪华酒店,喝百年陈酿,吃法国大餐。
另一方面,中国游客组团出游。他们住小酒店,吃方便面,却在路易威登(LV)皮包上一掷千金。中国人花钱买的是耐用消费品,而美国人花钱都吃到肚子里了。两国游客消费行为的本质区别,不会随人民币升值而改变。如果人民币升值,肯定有利于LV的销售,但是,这对美国的出口毫无帮助。
中国一旦进入全球奢侈品市场,而奢侈品供给量有限,其价格会相对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日用品。钻石,特别是稀有的大钻石,就属于供应有限的资源(女士们,如果你的男人能买得起的话,别放过他们,就说买钻石是很好的投资!)。当供应商可以提高产量,同时希望价格固定,供应量自然会增加,以刚刚满足中国的需求。奔驰轿车和LV皮包就属于这类资源。
追捧上等葡萄酒
本文想讨论的是法国另一种奢侈品:葡萄酒。中国对法国葡萄酒市场的影响力也很大。2008年中期,只有寥寥数种资产脱颖而出,价格创新高。黄金算一种。法国上等葡萄酒也算一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2009年10月创下历史新高,也算一个。此外再无他者。三种资产中,法国上等葡萄酒表现最为抢眼,上涨势头正劲。
毫无疑问,上涨势头背后的推手是中国买家,而不是华尔街的交易商。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张口闭口都是中国。中国买家统治了2009年产期酒市场――2009年产期酒将于2010年上市。中国大陆买家逐渐将日本、台湾和香港买家挤出一级葡萄酒市场。
法国葡萄酒和LV皮包不一样。酒喝完了就没有了。你可以选择藏酒作为投资。但是,藏酒的过程很复杂,成本也很高。相比中国的需求,藏酒投资只能是备选。喝酒才是更大的因素。
喝名酒算得上是消费的终极水平了。一瓶酒下肚,花钱无数,速度还快。这看起来好像和中国人爱存东西的习惯不相符。为什么中国人对葡萄酒趋之若鹜呢?
因为喝酒是润滑商业关系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喝酒是日本商业往来非常重要的部分。全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之际,这种氛围不知为何再次兴起。酒至半酣,对成功的经济发展是有必要的。当你打算把一大笔财富投资于落后的经济体时,酒能壮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形成了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
喝酒也能拉近和政府官员的关系,这在中国的上等葡萄酒市场需求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东亚地区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发展模式,政府通常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中国,这种角色日显重要,因为政府拥有大部分资产,另外,交易也需要政府逐个审批。在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时,私人老板显然花大钱,选最好的东西。
中国商业饮酒文化在逐渐演变。出于对健康的担忧,世界各地白酒的消费量都在下降。显然,喝白酒更能让人放松,拉近商业关系。但是,白酒危害健康,阻碍其消费。然而,如果喝葡萄酒不管用,还得换白酒。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白酒消费虽然正在下降,但是消费量仍很高。
拉菲专宠
商业应酬中的酒精类消费造就了独特的中国现象:对拉菲(Chateau Lafite)葡萄酒的巨大需求。拉菲是波尔多(Bordeaux)地区五家一级酒庄之一。1855年巴黎世博会前,法国将波尔多产葡萄酒分为五级。当时有四大酒庄:拉菲(Lafite)、拉图尔(Latour)、奥比昂(Haut Brion)和玛歌(Margaux)被评为一级酒庄。1975年,木桐(Mouton)酒庄也跻身为一级酒庄。波尔多地区的一些酒庄,比如,柏美洛(Pomerol)和圣特美隆(St Emilion)酒庄没有参加评级。它们另辟了一套评级系统。这些酒庄的葡萄酒有的比五大一级酒庄还要贵。尽管如此,一级酒庄的葡萄酒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是在中国。
过去五年,中国盛行拉菲现象。它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商务宴请的官方用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是,Lafite的中文翻译(拉菲)更好记,听上去更好听。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解释。中国的商业应酬,喝酒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很快就三分醉了。选名贵的葡萄酒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只要价格昂贵,口味如何没关系。因此,有的葡萄酒一旦身价上涨,马上就会受人追捧。没有拉菲,别的品牌也会取而代之。无非是拉菲的中文名字让它享有优势。
拉菲现象是泡沫吗?格林斯潘说过,只有等泡沫破了才知道是不是泡沫。中国人眼中的拉菲,与别人眼中的拉菲有所不同。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有钱,葡萄酒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拉菲从这种需求中比别的品牌获益更多。拉菲现象只是价格重估的表现,而并非泡沫。
另一种可能是,假以时日,其他一级葡萄酒也能受到拉菲般的追捧。中国人热衷拉菲是因为对别的品牌缺乏了解。中国人酒越喝越精明,对其他一级葡萄酒的需求会增加。对别的上等葡萄酒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第二种情况是有可能的。这与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制度不无关系。法律规定的限制,导致波尔多的大酒庄无法提高产量。最重要的限制是,这些酒庄不能够过多灌溉葡萄树。酒庄只能摘掉一半的葡萄芽,以保证另外一半葡萄芽的质量。而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葡萄酒酿造者可以随意灌溉葡萄藤,每亩葡萄园的产量是法国的4倍。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不能提高产量,就只能追求质量和高价。一旦有新的需求,波尔多酒就会涨价。
“名酒”泡沫
天价拉菲催生了庞大的假酒业。一些分析者认为,中国市场上70%的拉菲都是假酒。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给我上假拉菲的人自己也毫不知情,因为他们花了和真酒一样的大价钱。我品得出来,假酒也是不错的葡萄酒,可能是把上等的二级葡萄酒倒进拉菲的瓶子后再卖。造假者对仿制传奇的1982年产拉菲情有独钟。很多中国有钱人都买了这种酒。不巧的是,他们都是假的。因为世上只剩几瓶82年产拉菲,几乎不可能买到成箱的真品。
我不太确定拉菲现象是不是泡沫,但我敢肯定拉菲堡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Carruades de Lafite),中国俗称小拉菲,肯定是个泡沫。上等葡萄酒要求葡萄藤平均要有30年至40年历史。超过80年的葡萄藤必须被换掉。因此,酒庄总是拔掉老的葡萄藤,种上嫩葡萄藤。但是,嫩藤结的葡萄无法酿造高品质的葡萄酒。像拉菲和拉图尔这样的大酒庄就用嫩藤结的葡萄酿造副牌酒,以补贴部分成本。这些副牌酒一般都很便宜,通常比二级葡萄酒便宜很多。
拉菲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五年前还仅售每箱200英镑。2005年之后,小拉菲身价涨了10倍,甚至足以挑战拉菲之外的一级酒庄的酒价,而且,通常要比二级葡萄酒贵很多。小拉菲也是不错的佐餐酒,但肯定不值那么多钱。小拉菲的价格涨得令人眼花缭乱,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份被人弄错了。
拉菲葡萄酒的价格已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因此,需找替代品也是自然反应。在中国市场,拉菲的替代品是小拉菲。这种选择太离谱了。如果有人放弃拉菲,而选择拉图尔、奥比昂或者玛歌,这是很理智的。因为它们不分伯仲。小拉菲定价过高,其严重性不亚于2000年的互联网股价。当然,肥皂泡总有破灭的一天。那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问题在于,这对别的上等葡萄酒来说是一种侮辱。中国对小拉菲的巨大需求产生了这种怪象,我真的觉得很丢人。
长此以往,中国的需求恐怕会降低葡萄酒市场的效率,进而拖垮大品牌。如果葡萄酒酿造者发现价格高低取决于市场宣传,而非质量,他们就会一门心思关注市场营销,减少提高酒质的投资。中国需求巨大,却可能会毁了葡萄酒,这一在法国传承了五个世纪的文化遗产。果真如此,那才是悲剧。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