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岛、希腊相继因主权债务信用被降级而陷入危机后,不少中国专家呼吁,应警惕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和主权信用的恶意评级,积极发展自己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压低“中国价值”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由于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评级话语权,中国企业在国际评级中没少吃亏。比如,今年2月,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将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个体评级从“C/D”级下调到“D”级(F级最低)。这是惠誉6年多来首次下调中资银行的评级,其理由是这两家银行去年贷款快速增长导致资本状况可能恶化。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宣昌能曾回应说,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当前经营稳健,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流动性状况和盈利能力较好,希望“包括惠誉在内的主要评级机构基于客观标准对我国金融机构作出公正的评价”。
早在2003年,中国13家商业银行谋求海外上市之际,其信用级别均被评为“垃圾等级”,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海外上市前需引进战略投资者之际,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开始热炒所谓中国国有大银行的债务和坏账问题,把其信用评级评得极低。结果,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一些国际金融巨头以低价购进中国银行的股份,从中大捞了一笔。
2004年,当布什总统表示要通过国际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时,穆迪当即表示将会降低中国债券的评级。
中国急需自己的评级机构
虽然给中国主权信用和企业信用的评级不高,三大评级巨头却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穆迪、惠誉、标准普尔分别于2001年7月、2003年6月和2003年12月在北京成立代表处,并曲线“掌控”中国市场,分别入股中诚信、联合资信和中信证券等国内资信评价机构。
对于中国在国际信用评级中屡屡吃“哑巴亏”,新华社国际部财经新闻采编室副主任明金维指出,当前的游戏规则是人家制定的。从长远看,中国必须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话语权,发展自己的评级机构,从而摆脱别人的掌控。为此,相关企业要在业务、声誉、国际影响等方面“苦练内功”,同时政府也要在这方面加大支持。
明金维认为,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在监管过程中今后可考虑不完全依赖国际评级机构,而是同时参考国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以扶持国内的评级机构。另外,中国还应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美国等国金融管理机构认可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评级机构。眼下,欧洲和中国的利益有一致的地方,中国可以考虑与欧洲联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也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表示,各国当前最应该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加强对国际评级机构的监管,尽可能迫使其在评级时持有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