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近日再度频频成为“地王”,国务院国资委18日发布的“78家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的消息更是引发业内一些人的期待:央企退出后,“地王”是否会减少,地价是否会平稳?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地王”产生的根源不在于买家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而是房地产开发资金的过度充裕和地方对土地开发的过度依赖在作祟。不管是 “国进”还是“民进”,如果银根不调、“土地财政”不变,即使央企退出,依旧会有更多的民企竞夺“地王”,土地市场的虚火仍将燃烧。
央企退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月15日,远洋地产旗下子公司以 40.8亿元竞得大望京1号地,楼面价达2.75万元/平方米,被认为是北京市场上新的“单价地王”。下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7.6亿元的总价竞得海淀区东升乡地块,楼面价2.90万元/平方米,刷新单价“地王”记录。当天,中信地产还以52.4亿元的总价竞得大兴区亦庄地块,成为北京总价新“地王”。
三大“地王”买家均为清一色的央企,且有的主业并非房地产开发。新一轮调控已进入“深水区”,央企却再度携新地王冒头,一时间,房地产界的神经再受刺激,舆论哗然。
3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业为主业的央企必须“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必须退出房地产业务”。
于是,不少业内人士期待,“不务正业”央企的退出,将预示着“地王”的逐渐减少,地价将会趋于平稳。
“价高者得”催生“地王”
央企独霸土地市场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事。而在2007年,地价上一轮快速上涨之时,独领风骚的企业以民企居多。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成交总价排在前10位的地块中,国企独占8席,成交楼面地价前10的企业中,也同样有8席被国企占据。但是在2007年的总价及单价“地王”中,买家里面国企与民企之比则为3∶7和 4∶6。
事实上,即使在2009年,也不乏民企组成联合体拿下“地王”的例证。最典型的是2009年12月22日,由富力、雅居乐、碧桂园三家民营房企组成的联合体以255亿元的天价击败由保利、中海、万科三家国企组成的联合体,拿下广州亚运村“新地王”。民企保持着至今“总价地王”的纪录。央企也好,民企也罢,追逐“地王”对市场造成的副作用,并无多大区别。
中原地产分析师马冀说:“即使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不再出手,也照样会有民企接盘。更何况,还有16家房地产央企对热门地块‘虎视眈眈’。”
资金才是“地王”之母。能够在“地王”级别的土地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房企,大多拥有巨量的销售汇款和宽松的银行贷款,尤其是大型央企在获得资金支持方面更具优势。上海一房地产国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起,不是开发商求银行,而是银行求开发商,而且经常是总行的领导亲自打招呼请求“贷点款”。一些银行在半年内就几乎用完了全年的信贷额度。此外,不少企业还是上市公司。获取土地,争夺“地王”,既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常规土地储备的需要,也是一些上市房企股市融资的绝佳题材。越是“地王”,就越具备融资效应。在流动性宽松的形势下,缺乏有效引导的信贷资金只能流入楼市、股市,不出“地王”才怪。
近年来,“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方式备受诟病。在资金规模不对等的情况下,单纯的价高者无疑将导致对其他资本的挤出和个别开发企业对优质地块的垄断。央企具备这个条件,一些民企也拥有这样的实力。改革土地出让方式的呼声近年来时有耳闻。但地方政府实际上同样是游戏的参与者、获利者。寄望于尝到甜头的运动员去修改游戏规则,并不现实。
“土地财政”才是终极推手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行之已久的“土地财政”可以说是“地王”的终极推手。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双方中,供方中除了房地产商以外,实际上还有控制着土地资源,收取各种契税费的地方政府。“地王”支出最终流入地方政府的口袋。
不夸张地说,地方政府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交易中最大的受益者。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50%。如此背景下,对于“地王”的此起彼伏,一些地方政府虽称感到压力重重,但在内心恐怕也是乐见其成。
如此不难看出,只有真正落实房地产调控的种种措施,改变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改革现行的土地出让方式,才能从根本铲除“地王”产生的土壤,让地价趋于平稳,让楼市回归理性。舍此,央企“地王”也好,民企“地王”也好,均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