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雇主争相聘请低技术工人;但中国最好和最聪明的群体――大学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沉重压力。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大学扩招,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士,从而满足全球化的要求。今年,630多万大学毕业生将进入就业市场,而1999年还只有100万。但高技术含量、高收入工作的增长,却跟不上大学扩招的步伐。为何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该如何纠正大学毕业生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美国《纽约时报》为此邀请了5名专家,就此展开辩论。
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文 罗兰・勃兰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教授)
在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拥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与农民工的分化严重。农民工要想在“正规的”城市部门获得就业机会,较低的受教育水平是他们的最大障碍。平均而言,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大约比城市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时间要少5年。
新近毕业大学生面临的失业问题,与经济形势其实没多大关系,与农民工的处境并不相同。
事实上,这一问题是高校迅速扩招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严重不匹配的结果。2003年时,已有调查指出了这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来自中国低层次高校的毕业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拿到大学文凭的毕业生,情况更糟糕。另外,不同的区域也会有很大差异。
不过,整体而言,大学毕业生仍会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率,而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也将会继续扩大其子女受教育的机会。
要培养学生拥有在劳动市场足以竞争的一技之长,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做得更好。在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面,也要加大其他方面的改革,比如放宽金融系统对民营企业放款的限制,正是后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还未出现这样的变化,但我想很快就会发生。
他们不擅长帮雇主解决问题
文 黄亚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经济与国际管理学教授)
有人估计,中国30%从工程学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也已接近农民工。
与此同时,广东省的工厂却出现了“用工荒”。这是怎么一回事?
新闻报道往往只是聚焦于广东,但广东出现的“用工荒”并不意味着整个中国的非熟练劳动力短缺。
中国农村地区在过去6年中取得了迅速发展,这意味着自己家附近已经出现了挣钱的机会,许多人选择在家乡留下来。
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确实是个问题。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拥有前往城市中心工作的权利。你总不至于对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说,“你已经为大学教育花费了几年时光和大量金钱,但最后就业要回老家。”所以说,问题在于能提供就业机会的地点与高校所在地点并不匹配,这是问题之一。
其次,技能不匹配。在我与中国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的交谈当中,经常会听到他们抱怨没有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
在为中国经济培养有创新技能的劳动力方面,中国的教育体系不理想。它培养的人不擅长发现新的事物,只会在现有的解决方案中摸索,而不会提出新的方案;只会执行命令,而不习惯发明新的做事方式。换句话说,他们不大擅长帮雇主解决问题。
家长需接受劳动不分贵贱观念
文 贝淡宁 (中国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子曰“有教无类”。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当中,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中国父母,不论其社会背景如何,都会要求孩子在学校好好表现。
为满足社会对获得更多教育机会的需求,过去十年来,政府大大增加了高校的招生人数。即使在经济景气时期,大量大学毕业生失业也是预料当中的事。我的学生――著名的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也感到了就业压力,虽然这对他们来说通常意味着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而不是失业。
在过去,人文学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想在北京、上海的外企或中资金融机构找一份高薪工作并不太难。很多毕业生现在正考虑去较小和不那么发达的城市发展。另一些选择读研,以求暂时避免找工作。还有一些正在考虑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已经放缓高校招生的增长速度。但我认为收效甚微。在我看来,惟一的、长期解决办法是改变家长的期望值。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士或政府官员,需要一部分学生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去参加职业培训,这与德国的教育体系有些类似。
但是,家长需要接受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社会一样重要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时代提倡的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需要重新回到中国。
(美国《纽约时报》3月7日 译 夏微雨)
中国经济将吸纳更多毕业生
文 阿尔伯特・帕克(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高级讲师)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有些年头了。普通高校的在校人数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失业率从2000年的6.3%上升至2005年的11.9%,而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失业率却在降低。如果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还没有开始适应新的现实,这令人吃惊。
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开始对起薪感到失望。在有些人看来,他们宁可等待更好的第一份工作,而暂时失业,因为第一份工作可以对未来的职业道路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就业的话,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会随着经验渐长而上升。因此,还不如有机会先就业。
但是,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吗?经济危机无疑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不过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已经复苏了。更广泛的趋势表明,中国经济将能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教育的经济收益大大增加,1988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水高出高中毕业生的12%,到21世纪初已高出近40%,而且没有下降迹象,新近毕业的大学生的经济收益又达到了新高。这表明,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供应量的增加。
总体而言,在全国城镇劳动力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还不到10%,而全球一体化和急剧的技术变革需要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者。中国的大学生有理由对未来感到乐观。
年轻人充满了拜金思想
文 范芝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系教授)
大学毕业生失业是当今中国的热门话题。很多中国年轻人脑子里充满了物质主义和拜金思想。因此,失业足以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3%左右,但考虑到中国城市和农村当中的未充分就业现象,这一数字有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毫无疑问,全球经济危机加剧了失业,但中国被认为是首批复苏的经济体之一呀。媒体还经常提及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校扩招。但即便是扩招后,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也只占总人口的8%,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比例高达25%。这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相对较高,可能与以下3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地理因素。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在拿到大学文凭后,便渴望前往或留在大城市。这使得北京、上海等地的劳动力市场人满为患。
其次是全球化因素。据粗略估计,1/4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成后回国。这些“海归”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最后一点在于,虽然最有可能接纳大学毕业生的服务业产值,占到中国GDP的40%左右,但与销售等低技术含量的服务工作相比,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岗位仍然较少。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