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南京代市长季建业在市政协科协界、工商联以及港澳、经济界等联组讨论上表示,说到富民问题,其实我很清楚,60%的百姓口袋里并不达每年公布的收入平均数,是“被拉高”的。(1月20日 《扬子晚报》
季市长认为,居民人均收入高的原因,是因为部队、科研院所等精英阶层的收入普遍高,所以将收入平均数拉高了。对季市长的这个“被拉高”观点,笔者并不反对。精英阶层高出普通百姓一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的年收入,往往使百姓收入变成了一个虚高的数字,影响了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
但百姓收入“被拉高”不仅如此。精英阶层高收入使百姓收入“被拉高”,这只是统计技术问题,并不值得担忧。而且较之于普通百姓,精英阶层人数少之又少。让人质疑的是,在统计之外,还有一种政绩的因素使百姓收入“被拉高”,这是真正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
我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刮起的“放卫星”风,亩产过万斤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几亩几十亩的稻谷堆放在一块田里,弄虚作假,而百姓却是吃了上餐愁下餐。透视“放卫星”的背后,就是畸形的政绩观、面子观在“兴风作浪”。
时下,这种畸形政绩观尽管有所收敛,但仍不时地在部分官员的头脑中浮现,牵制着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意识。特别是在用GDP高低论官员政绩优劣不能从考核指数中完全退出的现实语境下,为粉饰政绩和脸面,官员人为地拉高百姓收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显然,季市长意识到百姓收入“被拉高”,这是一种可喜的清醒。但倘若视“被拉高”只是精英阶层所致,就容易使潜存于官场中的某些“潜规则”粗浅化和表象化,而不易于问题的彻底解决,甚至会使个别官员不在为民、富民上下功夫,转而热衷于玩弄数字游戏。
因此,要使“被拉高”的百姓收入回归实际,重要的是官员应牢固树立“岁寒尤应念民生”的执政理念,不务虚、不唯上,亲民生、恤民情、察民愿,殚精竭虑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让百姓的收入口袋鼓起来,而不是听任官员在数字上“被拉高”。(陆志坚)
百姓收入“被拉高”是实话实说
1月19日,南京市代市长季建业在回应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时表示,说到富民问题,其实我很清楚,60%的百姓口袋里并不达每年公布的收入平均数,是“被拉高”的。要让老百姓的口袋真正变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月20日《扬子晚报》)
针对20位政协委员的建议,季建业代市长坦言,多数南京市工薪阶层的收入“被拉高”,达不到平均数。如是表态体现了市长的民生情怀与清醒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挤出平均收入里的水分,营造真实的收入环境,客观反映发展现实。这既是必要的权利纠偏之举,也是一支发展清醒剂,值得期待。笔者更期待代市长拿出可行举措,帮助普通工薪阶层提高收入,逐步向“平均收入”靠拢。
正如网上一个经典的段子所言:“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不仅南京市民收入“被拉高”,全国民众收入都在“被拉高”。 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整体收入水平确实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民众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数据一直不领情,几乎是公布一次,质疑一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均工资数据弱化了普通工薪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工资偏低的事实。
事实上,真正能够享受收入增长的多是体制内的公务员,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高管及职工,以及部分高新企业职工。有报道说,平安保险老总年薪数千万,电力行业抄表工年薪10万以上,烟草行业中层干部年薪30万,就是佐证。而相当数量民众的收入水平远远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调查显示,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至目前的0.47,这不仅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而且也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如果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不解决,民众收入快速增长数据相当多地被“跑在前面”的人分享了,让落在后面的人共享收入增长的虚荣是件挺滑稽的事情。
民众收入增长还存在地区差别、行业差距。更有相当数量民众收入水平尚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徘徊,而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有的私营企业与家庭作坊甚至连最低工资也无法兑现。因此,普通职工特别是私营企业、家庭作坊雇工收入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平均水平。
而且房价疯涨,天然气、自来水提价,无形中增加了民众对物价走向的焦虑。特别是成品油价频繁调整,客观上助推了下游产品价格连锁上涨。民众的消费信心受到打击,民众实际购买力也下降了。从这个角度讲,代市长对普通民众收入实话实说“被拉高”,说到了普通民众的心坎上,让他们看到了提高收入的希望。
事实上,民众收入增长不取决于数据增长而取决于他们是否真正从中受益。如果民众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平均收入数据即使再“好看”,对他们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谈平均收入增长,不是为了面子上好看,拉穷人给高收入群体垫底子,而是为了让广大民众得到普世实惠。
实际上,处于平均收入数据之外的民众,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没有达到平均收入水平的民众就是桶壁上的那些“短板”。我担心的是,如果处于“短板”地位,特别是那些“最短板”的边缘群体的收入水平没有真正提高,即使统计数据中的收入愿景再美好,即便高收入者充分享受了经济发展的好处,也与这些边缘群体无关。如果不理清这些民生问题,简单地以平均收入增长来审视发展成果,有失偏颇。
南京市代市长坦言“民众收入被拉高”,提出让老百姓口袋变鼓的思路,正是一种让普通民众收入权利归位的纠偏之举。当然,要真正增加普通民众的收入,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还有许多事情可做。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民众劳动所得,缩小贫富差距,特别是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势在必行。(中国网 胡艺)
化解“被拉高”关键是缩小贫富差距
“被拉高”是“被增长”的同义词、近义词。每每平均工资的数据出来后,都会有人“很自责”——对不起,我又拖了工资增长的后腿。当然,也会有群体为此“自豪”,沾沾自喜——幸亏还有我们“撑着”,我们是“保增长”的主力军,要不,平均工资就会同比回落会更多。
长期以来的平均工资统计,掩盖了行业与行业间的工资差别,掩盖了同行业不同级别员工间的工资差别,掩盖了各行各业工资增长快慢不均的真相,更严重的是,掩盖了社会分配不均以及社会分配不均下隐含的矛盾等。 最新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公众产生不公平感的核心,有多达八成的公众认为收入分配不公。
平均工资“被增长”,居民收入“被拉高”。除了要进行平均工资的统计改革外,关键在于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曾传出一个好消息——收入分配总体方案基本成型,有望当年出台。很遗憾,2009年没有一个成型的收入分配总体方案面世,至少没有跟公众“见面”。
有人说: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希望“被改革”能成为一个关键词。民众期待着,由“被增长”、“被平均”、“被拉高”到“被改革”的质变。“问计于民”要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充分体现。民众有知情权、参与权,才能实现“被改革”权利。只有让更多的民意民智进入改革程序,才能有效防止收入分配改革“跑偏”,才能成为加快改革的强动力。(大众日报 巢江淮)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