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遇市政府官道请绕行 民生如何能圆润地离开?(图)

www.sinoca.com 2010-01-11  综合新闻


两个女孩涉险走上步道板后刚刚迈步便开始打滑。

  市民反映政府门前步道板太滑 政府网站回复“绕着走” 近日,有多名网友向记者反映,市民在哈尔滨市政府网站反映南岗区政府门前大理石步道板雨雪天气湿滑难行一事,却被告知“可以绕行,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

  网友反映情况 政府网站答复“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

  近日有网友告诉记者,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百姓谈”栏目中,看到有一名署名“啊”的网友,在7日8时49分38秒发表了主题为“请市政部门和南岗区政府作答,关于防滑步道板!”的帖子(编号266792),接受部门为“南岗区”。全文如下:

  能不能吧(把)步道板换成防滑的???!!!还有2009年十一期间,南岗区政府门前重新改换步道板,铺上了大理石,红色的,挺好看,可惜不实用呀。我们在下雨、下雪天不敢在上面走啊。 

  8日9时58分29秒,南岗区作为回复部门回复如下:

  网友您好!此处步道板面积并不大,下雨、下雪天可以绕行,不影响行人走路,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

  8日10时53分许,记者致电南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督办科,接电话的男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编号266792的网友关于南岗区人民政府门前步道板的帖子是由督办科负责答复的。政府门前的步道板是由城建部门建设的。

  记者实地观察 3分钟9人绕道2人几乎滑倒

  8日11时50分许,记者在南岗区大成街与宣化街交口处的南岗区人民政府门前,看到了诸位网友提及的大理石步道板。该处步道板几乎与区政府门廊同宽,长度为30余米,与两侧花坛一起形成了建筑门前漂亮的景观。

  由于区政府地处繁华十字路口,此处步道板成为行人通过人行横道后的必经之路。记者看到,步道板上残留着少量积雪,砖红的表面光可鉴人。从11时47分至11 时50分,短短3分钟内,14名从斑马线上过来的行人行经该处。其中1名行动不便的男子选择顺着道牙子,绕大弯拐向大成街体育学院方向。8人顺着大理石步道板与花坛之间的夹缝行走,其余5名穿过大理石步道板时,有3人脚步不稳,与同伴互相搀扶才不至摔倒。

  12时许,记者即将离开时,两名中年女士行经记者身边。记者听见其中一位说“不知道谁想出来铺大理石的,跟冰面似的,看着都害怕”,记者叫住两位女士,询问是否曾经在此打滑或者摔倒,两位女士告诉记者,“每天经过此处,全都是绕着走。自己没上去走过,倒是看见有人摔倒过,家里的孩子把这儿当成溜冰场,每天放学都要玩上几下。以前没弄这么气派的时候,都是防滑步道板,宽阔的人行道,走着也舒心。这下,好看倒是好看了,这年纪大的、行动不便的,全都得溜边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向政府建议、建议换回防滑的那种,这光好看不实用,摔坏人可不是闹着玩的”。

  记者告诉两位女士,已经有网友将更换防滑步道板的建议提交给南岗区政府了,区政府的答复为“此处步道板面积并不大,下雨、下雪天可以绕行,不影响行人走路,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两女士对于区政府的这一答复感到有些吃惊,“这面积还不大啊?它要是再大点,我们得在道牙子底下走才能躲过去,怎么能不影响行人走路呢?再说,作为人民政府,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叫老百姓绕道?”。

  网友是这样回复的……

  1.哈尔滨最早实行以雪为令,及时扫雪。地处市区主要街道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学校、驻军部队等在下雪的时候,都会主动上街扫雪,保障交通安全,各扫门前雪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现在看来,这一风光已经不再了,就连政府门前的雪都没有人及时清扫了,市民反映路滑,居然答复:可以绕行。令人吃惊,大跌眼镜!

  2.哈哈,真是绝了,风水学上的一大创造发明啊,不让百姓从正门相冲,可以避免很多风水上的问题啊,首先已经从气势上吃住你了。

  3.现在政府是人民政府,不是旧式衙门,说话办事都要替老百姓着想,不要高高在上!

  4.理解。修这样的路为了市容美观,有缺点也是可以原谅的,就绕着走吧

  5.这块地面积不小,非常影响行人走路,不少人在这块地上摔倒,不知道责任谁来负。一道不治,何以治一市,不知道市民遇到其它问题政府会不会“绕着走”

  6.厉害!那么以后哪里治安不好,政府也可以说:不要去那里,你们要绕着走

  7.设计时没有考虑好而已,其实这种说法也很实在啊,只是作为政府回应,公开场合这么说不太好,但也没必要揪着不放

  8.专供家养偶蹄目动物及鸟类使用,灵长类请绕行。

  9.事实求是,不要小题大作,人家的意思是让走大理石旁边的路,不过这样的答复也确实让人不太满意,有点上头对下头的说法。

  10.强烈鄙视你。。。那么冷的天,能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出门走路吗?地下车库那些停着的奥迪Q7,7系宝马,奔驰是干嘛的?你还让我们领导走路,明显的居心不良,

  11.领导回复得很好啊,赞一个。以后政 府门口都应该做这种材料的,是不是?所谓防民胜于防川。

  12.老百姓们都绕着走吧,那些个进出办公楼的领倒们,就在上边摔个生活不能自理就完了。

  13.他说得也没错嘛,你以为换换不用钱啊,是他们公务员走来走去,倒的是他们又不是你们,你们跑去哪里干嘛。

  14.其实说的没错,边上有路,干嘛非要从中间走呢。如果砸了重铺也是浪费啊!万一真的有大领导来了,中间也会铺上红地毯,我们老百姓就别吵这份心了,乖乖的从边门进出吧!

  15.建议道旁树两块警示牌:“肃静”和“回避”

  16.哈尔滨算是出名啦,前几天是供热问题引纠纷,现在又来个“饶着走”,这些民生问题在他们的眼里不算什么事,哈尔滨政府是怎么啦?!

  17.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总有一天哪个主要领导摔一下,自然就解决了。我就不信所有领导都不走正门。

  18.答复没问题啊!大理石多好看啊,难不成好好的还要撬掉?这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嘛?到时候一定会有人发帖乱骂的。下雨天绕走一下就行了,又不是每天都下雨。

  19.小老百姓到此门口做什么?本来就不是你等去的地方。真来办事的也不是从正门进的,该走哪扇门他们应该知道。

  20.说句老话,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那个门口不是我们小老百姓可以走的,当官的都坐车根本不用走,有关系的都走后门也从来不往那走,所以这是很正常的解决方法“绕道”那如果真是进去办事的呢?另一个很隐晦的含义就是 让你从后门走。

  官道可以绕行,但民生不能圆润地离开

  确实,条条大道通罗马,门口大理石滑,也可绕道嘛,例如可以走侧路,可以走后门,甚至可以绕地球一周,沿着相反的方向一致走下去,反正地球是圆的,理论上,自然也可以绕进区政府。

  当然,话说回来,这则新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不管怎样,现实中,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政府部门让民众“绕着走”的现象并不少见。例如有时民众办一个“简单的”手续要绕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部门,盖上若干个章子,尽管这期间民众究竟被“绕进去”了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难以估测,但相信不少人都被 “绕”过,且被绕得无奈而心烦气躁吧。更有甚者,有些“绕”完全是因为一些部门的不作为甚至个人恩怨而形成的,例如重庆某地故意刁难他人,让一个老人每月花40元车费去领39元补助。这就是一个鲜活的“绕弯”例子。

  我们也承认,绕确实是一种方法,理论上也行得通,甚至在有些场合,绕成了以逆向思维出奇制胜的典范,但问题是政府部门一旦让百姓去绕,往往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例如绕着走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却偏偏要让人绕弯子,多费时间和力气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绕着走可以,那么,那条直路又有何存在的必要呢?好好的直路不让人走,那何苦要花那么多钱去修一条大理石路,这不是明摆着的资源浪费?

  我们常说,执政为民。是的,执政的方式有很多,绕也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但问题是其目的必须是为民,说的更深入点就是不管你采取何种方式行政,是否是最理想地便民、利民,成为检验执政效果的做好准线。显然,那种让民众无端无谓地“绕弯”的方式,不是一条为民的好路子,它也背离了文明执政的基本要义。

  说到这里,笔者不免想起昨日发生的两个新闻,一则是:9日下午,两名江西籍男子“慕名”爬上广州海珠桥挂横幅喊冤。据悉,两人因不满当地截留在建高速公路的征地补偿,为了讨回救命钱,为得到社会关注才作出此举(1月10日《新快报》)。另一则是:6日上午兴化市民张云来到兴化市政府“反映问题”,门卫见“事情不大”,拒绝让其入内,双方发生争执,后来传达室数个门卫一拥而上,将张云摁倒在地殴打,造成其左手等部位受伤(1月10日《扬子晚报》)。

  仔细一想,这两个新闻事件都蕴含有一个“绕”字,一则是民工绕来绕去,始终绕不进维权的门,最后绕到了桥上;另一个则是政府部门和民众在“大事、小事”问题上绕来绕去,最后“绕”伤了民众。

  纵观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类似政府部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依然在不小的范围中存在着。这一连串的难,换一个字就是“绕”,用时髦点的词语就是“折腾”。在此,笔者希望政府部门在决定让民众“绕”之前,务必好好想一想,这种“绕”是有利于民还是有害于民的,千万别绕着绕着,把民生也“绕”过去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中国举报黄网的大学生:黄网毒害寝室6人致性经历
下一篇:西藏高层人事异动:向巴平措请辞自治区主席职务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