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年半时间,满目疮痍的汶川,变身为一个具备现代化的住宅和各项公共设施的新城。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羌城,经历了怎样的巨变?
时代周报12月10日报道 2009年12月3日,汶川人敲锣打鼓,庆祝广东援建汶川县的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广东成为震中汶川的对口援建省份。“援建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不仅要搞好当下的民生,更要着眼长远。”在这一援建思路下,仅一年半时间,满目疮痍的汶川,变身为一个具备现代化的住宅和各项公共设施的新城。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羌城,经历了怎样的巨变?
12月3日早上9点,汶川县城鼓声喧哗。刘英紧随人群,涌向彩旗飘飞的“阳光家园”广场。一小时后,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仪式在这里举行。
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将一枚寓意“新家园,新希望”的“金钥匙”递交给居民代表时,刘英泪眼婆娑―“阳光家园”小区位列这批交钥匙工程名单,那里的一套面积106平方米的房子,即将是她一家三口的新家。
一年半前,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群山破碎,房屋倒塌,刘英和邻居们还在为居无定所忧心如焚;今天,现代化的住宅、学校、医院和各项公共设施已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曾经灾难的土地上,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废墟上的奇迹
12月2日,“十大民生工程交付使用仪式”的前一天,汪洋率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考察了汶川地震灾区,从水磨到漩口,从映秀到银杏,从绵到威州。这是“5•12”大地震之后,汪洋第二次率队考察汶川灾区。
走在汶川乡镇土地上,空气中依旧弥漫着建设的灰尘,但一幢幢藏羌风格的崭新安居房不时会闯入视野,学校中书声朗朗,现代化的医院和水厂在岷江边拔地而起……
灾区新貌让汪洋感慨不已,他用了“焕然一新”一词来描述。而去年7月,汶川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废墟,城乡满目疮痍,那时中央刚确定广东对口援建震中汶川。
去年8月7日,广东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陈茂辉和57名援建先行者,带着汪洋对灾区人民“要人派人,要物给物,要钱给钱,要血献血”的许诺,抵达汶川,开始了援建之旅。
当时大家对灾区援建充满了豪情。陈茂辉至今清晰地记得,路过映秀镇地震废墟时,他指着一堆扭曲的钢筋和破碎的瓦砾向众人说:“等着看,3年后我们把这里建成什么样子!”
“但汶川灾情比想象的严重,3年要将汶川恢复到震前水平,压力较大。”12月2日,陈茂辉向时代周报记者坦承,他们面临的困难其实很大:汶川工业严重摧毁;次生灾害众多,余震不断;建设用地非常有限;建筑材料奇缺;交通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等。
“从去年8月7日,到今年12月3日十大民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一共484天。”陈茂辉掐指细数:时间一晃而过,废墟亦不复存在―今年9月1日前,16所援建学校全部投入使用;今年底,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将全部完成;医疗、卫生设施和城镇住房、城乡供水工程也将全部竣工。
“广东所有援建项目尽量在明年5月12日之前完成。之后是帮助汶川可持续发展。”陈茂辉透露说,广东援建项目共702个,估算总投资82亿元,截至11月30日,援建项目已开工665个,完工371个,完成投资45.8亿元。
“你们是用心在建设!”国庆前夕,温家宝总理视察汶川灾区时给予广东援建者高度评价。10月,前往汶川参观的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也惊叹于广东援建者们在废墟上创造出来的奇迹:“用国际上任何的标准来衡量,这里的建设都是最快的!”
“民生优先”
随着一些援建项目的完工,住在汶川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古老羌城里的人们,生活也正在改变。对此,75岁的马康渠感触颇深。
马康渠家住萝卜寨―一个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位于汶川县雁门乡海拔近2000米的黄泥羌寨。
但这个古老羌寨,因为没有近在咫尺的水源,人们一直上山背水吃,寨子里时常可见身着羌服、背着木桶或塑胶桶去背水的村民。小桶连水30多公斤,大桶连水则超过50公斤。四口之家,一天要用两桶水,做饭洗衣喂牲畜全包括在内。
马康渠背了60多年水,“这辈子一半时间在为水忙活”。 萝卜寨的水源在更高的半山腰上,背水则天不亮就要起来,去晚了得排队,往返一次要好几个小时。
通水是萝卜寨人祖祖辈辈的梦想。但这个梦想最近才由一群远道而来的广东人帮助实现。
地震后,对口援建汶川雁门乡的广东江门市工作组寻遍群山,才在萝卜寨对面的月里村海拔2000米的大山深处,发现一处清泉,即使在枯水期,每秒也有5公斤的流水量,足以满足萝卜寨人的饮水需要。
援建组投资366万元在高山上修建了取水坝和过滤池,并铺设13.5公里管道,将清水引至萝卜寨的蓄水池里,然后把水接通到各家各户―古羌寨终于告别千百年来上山背水的历史。
这只是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地震前,汶川县仅有两座自来水厂供城镇居民使用,农村供水只能靠山上“自流水”解决。突如其来的地震几乎把全县的供水和水利设施毁于一旦。
今年底,汶川县城乡供水设施将全面建成。而12月3日,总投资3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333个项目的交付使用,意味着汶川人将全部在新房中欢度春节,不必再在板房里受冻。广东援建汶川工作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对口援建的82亿元资金中,有80%用于民生工程。
汶川县委副书记张通荣向时代周报记者直言,广东省的援建已使整个汶川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至少提前了20年。
“鱼渔兼授”
汶川在地震中直接经济损失达643亿元。汶川县委副书记张通荣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何通过“输血”让汶川自我造血,是震区重生的关键。
实际上,广东从开始援建汶川之初,始终坚持“鱼渔兼授”思路:“援建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不仅要搞好当下的民生,更要着眼长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站在自家楼顶,看着身下被暖阳拂照的禅寿老街,白脊青瓦、雕梁画栋,汶川县水磨镇居民任纯德,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他在楼下开设的茶馆,随着老街人气越来越旺,收入也越来越好。
而一年半前,任纯德对这一切根本无从想象。“5•12”地震重创了这个小镇―92人死亡,1.5万人受灾;居民住房损毁严重,仅有25%的房屋维修后可以住人。
在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里,震后重建,无非就是“房倒建房、路坏修路”。但佛山援建工作组经过深入考察,提出将水磨打造成休闲宜居的“西羌文化名镇”。他们首先搬迁60多家工厂,引进阿坝师专;同时开发寿溪湖,整治禅寿老街风貌,恢复古戏台、大夫第等明清建筑,改造出一条长800米、可媲美丽江古城的文化商业街。
如今,禅寿老街的改造基本完成,街道两旁川西民居林立,一楼统一配置商铺,并陆续开张。已有性急的游客来到这里,导游举着绿色的小旗,好奇地四处张望。
来老任茶馆喝茶的游客络绎不绝,每月能给他带来收入不低于3000元。在禅寿老街,像这样的安居安置房配套商铺有400多套,可解决镇上1200多人的住房和生计问题。
除了水磨镇,广东援建者在汶川其他乡镇也大打“休闲旅游”的创意牌―珠海在绵打造“大禹故里”,湛江在龙溪包装“最后的羌人谷”;三江、水磨、漩口、映秀4个乡镇更是在援建者们的策划下共同构建“黄金旅游走廊”……而在威州镇,广州援建者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建起了阿坝州最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半年来,威州市场把汶川及周边地区农民生产的蔬菜瓜果、家禽等农畜产品集中起来,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
汶川县委副书记张通荣介绍说,在广东的援建下,目前,汶川37户规模以上企业有26户恢复生产;恢复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
挑战与担忧
在广东援建大军的建设下,现代化的住宅、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馆,以及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已渐次在汶川的高山河谷之间生长出来。“整个汶川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至少比地震前提升了二三十年。”广州市对口援建威州前线工作组总工程师宋金峰表示,其中有些设施设备,如学校甚至比广州的还修得好和先进;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则是首次引进汶川,其核心工艺属于国际一流。
“高规格高标准的设施设备会大大增加日常运行费用,而且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挑战。”宋金峰担忧地说,汶川这个群山中的西部县城,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管理和维护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被外界认为具有世界水准的水磨城镇规划,对很多水磨人而言更是一场思维风暴的撞击。佛山援建组长刘宏葆说,水磨镇作为一座商贸教育旅游生态新城已初见轮廓,“佛山的援建使这个小镇发展超前了30年”。
问题是,一座在西部超前30年的小镇,整体移交给当地政府后的持久管理和经营问题,该如何解决?
“比如,援建的大岩洞水厂,安装的都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即使放在珠三角也不落后,但本地几乎无人懂得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刘宏葆和援建组同仁们担心,他们这支援建队伍走后,水磨镇还能否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路子发展。
令刘宏葆欣慰的是,佛山市高度重视援建项目移交后的持久经营问题。“不仅要移交给水磨一座新城,更要移交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佛山拟对水磨干部群众进行系统培训。
而广东省对汶川干部亦已启动实施素质提升工程。11月30日,一批汶川干部抵达广东,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