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腾得沸沸扬扬的校长推荐制,不管民意如何赞扬和质疑,现在也终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在校长们的推荐评语中,我们不光看到了“成绩优异、品学兼优、素质超强”等等略显中庸的套话,还有“气质优雅、外表阳光、是校园的一支百合花”这样让人禁不住捧腹的评价。有网友发帖《你气质优雅吗?优雅你就能上北大了!》质疑校花被推荐上北大的理由,还有网友称“这样的推荐评语,更像是征婚广告用语,或者是选美比赛的评语”。
或者,我们在调侃之余,可能也应该安静的思考片刻,是什么造就了“百合花”和“气质优雅者”的北大之路?校长推荐的初衷应该不错,让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校长来挑选他所掌握的人才,并且这种人才的标准应当是卓尔不群的,并非以平时的成绩标准来评价。同时,具有推荐资格的学校也都是在同类中拔尖和优异的,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所推荐学生本身的学习也不会有太大落差。因此,不能说校长推荐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有更多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于,不管是什么制度,终究是由人在执行和完成的,如果制度的制定上没有考虑制度的执行效果和执行方法,那么在实际的应用中就会出问题。显然,我们既不能给出偏才怪才的既定标准,也不能赋予校长通查一切的慧眼以便让他们在制度的安排下能够推荐出最为适当的学生,那么也就难免被推荐者评价的“雷人”了。
对于校长来说,恐怕职责的重心并不在于考察学校范围内的人才。对于中国的中学校长,恐怕更多的职责是在官场上左右逢源,为学校的财政和经费而殚精竭虑。总有忙不完的上级检查,也会有开不完的会议和总得装点的面子工程,学校的各种事务――而且大多跟教学无关的事务,几乎都应该是校长这种行政官员来完成的。在这种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之下,哪会有时间和精力来观察人才和发现人才,并且把所谓的人才所表现的“才气”完全准确的表达出来?其实,这几乎是中国教育体系内的通病,在大学,校长也通常都是行政官员,副校长才大多负责教学和科研。照此说来,校长推荐制还不如副校长推荐制更有效果。
所以,校长们一来不知道应该推荐的人才标准是什么,二来也没时间没精力去考察人才的成长状况,当然就只能凭着成绩和表现来推荐了,而对于成绩和表现的了解,恐怕大多数还都是通过任课老师这类一线的教学人员汇报的。所以,“气质优雅的,外校才女初长成,隐隐已有大家气……是校园的一枝百合花”这类的评价,也都可能是在道听途说中得来的。而且,话说回来,对于“气质优雅”这类形容词的描述,人人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校长的偏爱究竟聚集于何处,难道也要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况且,“一支百合花”可以推荐去北大,那么气质同样优雅的梅花、玉兰、荷花怎么办?难道他们不是“大家气”和“优雅气质”熏陶的吗?
在校长推荐制出炉之时,人们所担心的是公平和平等的价值取向,而当校长推荐不可避免的到来之时,我们看到的又都是在推荐标准上的不可把握。如果前者所怀疑的是教育中所暗含的腐败气息,而后者则是我们对于人才本身能否经得起考验能否负担国家大业所持有的质问。的确,“一支百合花”所蕴含的气质,能不能在风起云涌的社会变迁中屹立不倒,这终究不好得出可以了断的结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