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翻译室的专家施燕华曾作为联合国代表团翻译首度赴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
1971 年11月,施燕华作为联合国代表团翻译首度赴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北京的大街小巷都遍布著「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标语,而美国人对来自Red China的代表团成员充满好奇。七年后,施燕华参与《中美建交公报》;11年后,参与中美《八一七公报》。30年光阴荏苒,施燕华评价现今的两国关系是 positive而非negative,中美两国交往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本报记者 孙志、杨清林
年届七旬的施燕华目前是外交部翻译室的专家。一条红色的羊绒围巾把她衬托得干练清矍,室外积雪皑皑,北京冬日的严寒却无法阻挡老人身上透出岁月的力量。她的外交经历中当过翻译,做过参赞,担任过驻卢森堡大使,后随丈夫吴建民出使法国。但她的履历中参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两个,为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人长期担任翻译还是深深吸引了记者。
「美帝国主义」的幽默
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酒店对面的高楼挂出很大的条幅,写著Season's Greetings,落款「from the running dogs of U. S. imperialism」(美帝国主义的走狗)。一方面是向我们问候,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美国人的幽默感。他们对我们并没有恶意,但是对中国很不了解。」施燕华回忆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红色狂潮之中。大街小巷都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这些标语和口号的照片也上了美国的报纸。于是,美国人知道了红色中国送给他们的称谓──「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施燕华说,在中国的教育是,美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生活很苦,到了美国之后才知道其实不是那样的。这是缺乏交往和沟通的结果。
上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中国经历了思想的激荡。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施燕华认为,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其内在有著必然联系,邓小平功不可没。
邓小平化解建交前夜危机
售台武器问题一直是中美建交谈判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也是经常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现实问题。施燕华回忆,中美两国即将签署《建交公报》,美方突然提出继续售台武器,中国从两国发展大局出发,还是在第二天签署了公报。
施燕华认为之所以中方表现出「大智能和灵活性」,是基于美方在建交公报中对中方的承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大的原则。」这就为后来售台武器的谈判问题掌握了主动权。
不过,据美方人员后来讲述,邓小平当时是拍了桌子的,邓说:「美国不是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吗?继续售台武器会让和平解决无望!」凭著施燕华对邓小平性格的了解,这位深沉的政治家是不大会拍桌子的,但她认为「邓的话很重」。
「我想,当时邓小平首先要考虑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求开放,就不能不考虑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打开关系。有些事不能太急。至于对台军售问题,我们并没有退让,而是对美国人说,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还要谈判。在这个问题上,显示了邓小平的智能,也只有他能够拍板。」施燕华说。正是邓小平,在中美建交的关键时刻,使危机化险为夷。
《公报》关乎美国信誉
中美两国在1982年8月17日签署的《八一七公报》,其实是关于解决《中美建交公报》遗留下来的美方售台武器的问题。她形容:「中美关于《八一七公报》的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从1981年12月开始,到1982年8月17日才达成协议。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会就公报中的一个措辞互不相让,只好休会,各自出去请示,他们向国内请示,我们也打电话请示中央。」
「根据《建交公报》的原则,美国本来早就应该完全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由于考虑到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同意分步骤解决。《八一七公报》的关键是:要让美国承诺完全停止售台武器。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美国在公报中承诺其售台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两国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逐步减少,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在中美关系中,售台武器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我们把这些话写入公报,表明了美国售台武器是违背两国建交原则的。美国可能会说,我们从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时候逐渐减少,并无时间表。但这是美国对中方的承诺,关系到美国的信誉。随著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当台湾问题解决了,还要什么武器?」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在施燕华看来,当时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中美建交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很大,到1979年底,119个国家和中国建交。中国的外交事业蓬勃发展。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