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中国国宝级大科学家彭桓武与他的天地情缘(图)

www.sinoca.com 2009-11-04  加拿大华人网讯


  作者:徐剑/一个早已被岁月尘埃湮没的历史细节。

  7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见到周恩来总理时,这位大学者询问的第一件事便是: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是不是自己搞的?当听到肯定的回答时,杨振宁的眼里一片湿润。共和国总理祝贺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华人争了光,他却淡然道:“中国的两弹元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比起这些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人,我算不了什么。”也许因为涉及共和国的核心机密,周总理并未告诉杨振宁,在中国“两弹一星”专家群落里,就有他父亲杨武之教授当年的学生彭桓武和他少年时代的挚友邓稼先。

  然而,一个辉煌的时代绝不会永远沉寂。

  (一)天才少年横空出世

  70年前,少年彭桓武和他的哥哥跟着翩翩绅士风度的父亲彭树棠从奉天来到京城。从互相倾轧的官场上引退下来的父亲抱着一腔热望,将两个儿子送入中学考场。

  不久,消息传来:哥哥考上了北平一中,而仅仅上过两年初中的彭桓武居然考上了当时北平的名校汇文中学高二和北师大附中高中。身体纤弱的彭桓武将喜讯告诉父亲,这位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父亲一点儿也不觉得惊奇。在父亲的眼中,彭桓武是上苍冥冥之中赐给他的天才少年。


  1915年晚秋时节,一个男婴在长春县衙降生了。晚年得子的长春知县彭树棠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妻子相继给他生下五个千金后,传承彭家血脉的男孩老六、老七才姗姗而来。

  小儿子彭桓武出生后身体孱弱,经常昏死过去,两岁时还说不清楚完整的话语。可他对数字和运算凸现出灵童的秉赋。父亲随意教授他简单的加减乘除,仅讲一遍,他便掌握了。4 岁之前,他已经学会了复杂的四则运算,解起题来常令大他好几岁的姐姐、哥哥颜面尽失。然而,刚刚学会说话的他,对官宦之家的官场礼节、人情世故不屑一顾,每逢家里有达官贵人来访,父亲唤他去施礼叩拜时,他总是冷漠地立在一旁一声不吭。一旦发现长者谈吐出现语法和逻辑表述错误时,他会毫不留情地挑剔和纠正。一天,他竟然顽皮到在父亲的书房燃起一把火,结果把父亲几十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字画、古董和善本古籍全部付之一炬。

  家里为管束这个顽童,将他送进教会小学,而他因体弱多病、时常昏厥而无法完整地读完一个学期。有一次,国语教师上作文课,要求每个学生写一封信,未知世事的彭桓武一下子犯难了,踌躇之中,他突然想起临帖上的一篇赋,便仿照赋的格式和韵律,洋洋洒洒地作起赋来。国语老师看了大惊失色,除改动个别用得不准的韵脚外,其他只字未动,并在眉上批道:“童年从未学赋,竟能作赋。奇才,奇才也!”

  同时考上北平两所名牌中学的彭桓武最终选择了汇文中学。刚读了几个月,任课教师上课时因一点儿小事挖苦了他几句,他一气之下竟再不愿踏进汇文中学的校门。

  回到家后,彭桓武找来英文版的达夫物理学和微积分,在家里静读起来。到下学期开学前彭桓武才去了名不见经传的大同中学插班读高三。

  一年一度的夏季高考招生来临了。填写报考表时,彭桓武郑重地写下了清华和北大。北大考试在先,开考的头天夜晚,他突然腹泻脱水,以致进不了考场。等到清华开考时,他才拖着病恹恹的躯体走进设在沙滩的考场,硬撑着做完所有试题。

  (二)接受欧洲最高教育

  16岁的彭桓武跨进了高高的清华门槛。

  上大三时,彭桓武就旁听著名数学家杨武之先生为大四学生开的数学课;读研究生时,他受教于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大师周培源先生。短短六年间,他轻松地拿下了清华的物理学士学位,并以出众的天赋、学识和才华,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一起并称“清华四杰”。

  彭桓武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有一位书香门第之女钟情于他。两家的父辈是世交,双方亲朋都欲促成这段姻缘,彭桓武则望而却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毕业即失业,他深知一旦成家,自己惟一的选择就是做中学教员,挣一份薪水养家糊口。彭桓武的志向却在博大精深的物理学世界。于是,他悄悄抚平情感的涟漪,于1937年秋天,逃难到云南大学任教。翌年春天,在周培源教授的鼓励下,他参加了公费留学考试,以优异成绩赴英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

  彭桓武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自己的导师告别,周培源教授郑重地叮嘱自己的弟子:“上爱丁堡大学吧,那里有马克思・伯恩。”

  彭桓武是马克思・伯恩招收的第一位中国弟子。马克思・伯恩后来在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通信中,以极其欣赏的口吻提到了彭桓武:“他是那么聪明,悟性极高,许多问题一点即通,学得那么快,那么好。在我门下的学生中,他是最有前途的一位。”

  1940年底,彭桓武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春天的脚步刚刚降临欧洲大地,马克思・伯恩便向爱尔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写了一封热烈的推荐信,介绍自己的弟子彭桓武到那里做博士后。时隔两年之后,彭桓武再次投到马克思・伯恩麾下,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获得了爱西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并与导师伯恩合作,在当时世界权威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理论物理最前沿的论文。

  (三)沉默岁月引爆东方巨响

  随着五星红旗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批在欧洲受到最好教育的青年物理学家纷纷归国了。在这个强大的阵容里有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等一批精英。后来,国际同行发现,这批精英很快在九洲大地销声匿迹了,甚至还引起西方一些媒体的恶意猜测。他们没有想到,沉默的中国物理学家们正做着一件震撼世界的大事。

  中国的核武器上马之时,正好是三年困难时期,身处大漠深处的原子弹研制人员和部队几乎陷入断粮的绝境,聂荣臻元帅亲自到军委会上向各大军区“化缘”,解决科研人员无米之炊的困难。接着,共和国总理特意安排了一次国宴,给这群“国宝级”科学家“补脑”。

  那天,彭桓武和钱三强、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等中国第一流的核物理学家被请进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大家刚刚落座,掌声便响起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聂荣臻元帅的陪同下步入宴会厅。

  周总理落座不久,聂荣臻元帅就站起来宣布:今天在座的都是我国一流的大科学家,为了感谢大家为我国国防尖端事业所做的贡献,总理让我和陈毅副总理把大家请来,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吃肉。

  人民大会堂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平时很少动感情的彭桓武也禁不住心头一热。

  “总理请客吃肉”成为那个艰辛年代的一段佳话。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 时30分,古老荒原上迸射出一道耀眼的强光,壮观的蘑菇云团自遥远的天边冲腾而起!站在60公里外远望原子弹爆炸的彭桓武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

  随后,彭桓武带领于敏、周光召、黄祖洽等人完成了氢弹的理论设计。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四)高贵浪漫的天地绝唱

  姗姗来迟的爱神终于在彭桓武身边降临。

  1958年初秋的一天,正在伏案工作的彭桓武突然接到二姐的女儿打来的电话,让他无论如何去她家一趟。他以为外甥女家出了什么大事,便匆匆地赶了过去。他推门而入,只见客厅里坐着一位陌生女子。一直倾心于事业而很少有机会与女同志接触的彭桓武顿时一脸窘相,连手都不知该怎么放。

  “舅舅,我给你介绍一下。”年轻的外甥女像风一样转过身来,“这是刘秉娴大夫,十三陵水库工地的劳动模范。”

  彭桓武与对方握手,就在四目相视的一瞬间,他发现刘秉娴长得很漂亮,鹅蛋形的脸庞上嵌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整个人纯洁善良又恬静。

  傍晚送走刘秉娴,外甥女才说,这是介绍给舅舅的女朋友。这时,彭桓武已经43岁了,他深知自己是从事保密性工作的,女方政治可靠是第一位的。几乎同时,有位朋友给他介绍一个南京的女大夫,单位一政审就给刷下去了。可是刘秉娴的身世却深深地震撼了彭桓武:刘秉娴自幼失去双亲,与两个姐姐相依为命,16岁考入上海一家护士学校;她踏入社会后,大嫂不幸病逝,毫无责任感的大哥撇下三个年幼的儿女另寻新欢,从此她便用一个姑娘瘦弱的肩膀挑起抚养三个弃儿的重任,等她将三个孩子一一培养成人时,她已36岁了;她从不自怨自艾,考医校攻读儿科,最后成了国务院机关幼儿园的保健大夫。

  人生或许就是一种缘。彭桓武情不自禁地给刘秉娴写了一封信,坦陈了自己的许多缺点:冷暖不知,饥饱不知,做饭洗衣一概不会。刘秉娴的回信让彭桓武感慨不已:“你不会洗衣,我会;你不懂穿戴,我懂;你不会做饭,我做。你对出仕做官不感兴趣,我也对升官弄权退避三舍……”

  刘秉娴以似水柔情叩响了彭桓武坚守了几十载的情感大门。于是,他们便有了北京香山的第一次约会。

  11月2 日,这是彭桓武生命之旅中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他们登上香炉峰,俯瞰着一片片红艳艳的霜叶,仿佛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爱情长河中那一颗颗真心相许相融的恋人之心,领悟到了历经千百年风霜雪雨而不褪色的忠贞之爱。他们情不自禁地醉入红叶丛中。

  一个月后,彭桓武与刘秉娴闪电般结婚了。

  翌年,他们的独子征宇呱呱坠地。

  彭桓武虽然已为人夫、人父,但无法做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秘密从事原子能科研,使他无暇哺育幼子、照顾家庭,家务重担全都落到了刘秉娴的肩上。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组织上见彭桓武全身心投入原子弹科研,一直没有好好休息,便安排他们一家去东北兴城海滨的海军疗养院疗养。这是他们一家多年来惟一的小聚。

  彭桓武与妻子都不会游泳,便给刚刚两岁多的征宇买了一个塑料小桶和铁铲子在海滩上玩沙子。傍晚回家途中,小征宇不知何故,用小铲子往正抱着他的爸爸头上砍下去,彭桓武一看危险,不由自主地将儿子扔到地下。

  征宇撕心裂肺的哭声惊动了走在前边的刘秉娴,她扭头一看,简直难以相信,做父亲的会将儿子扔掉?她扑过来抱起儿子,不满地质问丈夫:“你怎么会把儿子扔掉?”

  “他砍我,我不扔不行啊!”

  “征宇是孩子,即使他砍你,你也应该紧紧抱着他呀!”

  “我也是个人啊!他不该砍我呀!”

  刘秉娴的泪水“哗”地出来了,面对这个孩子似的大科学家,她真不知该说什么好。

  牵手走过19载春秋的彭桓武夫妇步入生命初秋的时候,命运的黑色之翼从他们那棵晚熟的幸福树下掠过,无情地攫走了爱情浆果。

  1977年晚春时节,彭桓武奉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之命,陪一批来自日本的高能物理学家游览长城。从箭楼高处往下走的时候,已逾六旬的他突然眼前一黑,从陡峭的高台上滚了下来。等他醒来时,已经躺在积水潭医院的病榻上。这一躺便是两个月。彭桓武百思不解:整整60天,妻子竟然没来看他一次。这绝不是刘秉娴的性格。

  难道妻子病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彭桓武走进家门。彭桓武发现妻子瘦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暴躁,为了一丁点儿小事便激动不已。他连忙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写在诊断书上的结论不啻晴天霹雳:肺癌晚期。

  必须坚强地面对死亡。彭桓武不想隐瞒妻子,一回家便将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她。

  “我早猜到了。”刘秉娴没有惊惶,平平静静的。

  “秉娴,打起精神来,我们一起战胜病魔。”彭桓武紧紧地攥住妻子的手。

  刘秉娴默默地点了点头,眼角溢出一串泪花。

  然而,纵然彭桓武与他的朋友一起找遍京城名医,仍然没能阻止爱妻生命之魂的飘散。在刘秉娴最后的日子里,她拒绝再去医院诊治,只想用最后的时间陪着丈夫和儿子。她悄悄地将亲朋找来,张罗着给丈夫找一个老伴:“桓武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料理家务,我走了后,他们父子俩怎么办?”

  “秉娴,你别再瞎操心了,有你这19年的陪伴,我已经知足了。实话告诉你,我不会再接纳别的女人……”彭桓武一口拒绝了妻子最后的安排。刘秉娴无奈,只好托付一直在她家的老阿姨替自己照顾这父子俩。

  1977年8 月15日,刘秉娴溘然逝去。也许是一种生命的感应,就在妻子离去的日子里,彭桓武突然得了急性脑膜炎,昏迷了七天七夜。等他出院回家时,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更让他痛苦万分的是,妻子少女和青春时代留下的那本厚厚的影集也随着故人远去谜一般地消失了……

  妻子走了不久,儿子又像彭桓武当年一样远赴美国留学,至今仍留在美国做大学教授。

  1992年,那位受妻子之托、帮彭桓武做了十几年饭的老阿姨终因年老不能再来为他做饭了。单位先后给他找过两个小保姆,几个月下来,竟然将他吃出了胃溃疡。无可奈何之下,彭桓武有生以来第一次学会了做饭。身在大洋彼岸的儿子担心父亲,多次建议他找个保姆,彭桓武坚决地拒绝了。

  1995年,彭桓武荣获第二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成就奖”,奖金为百万港元。一些亲朋提出分割和借用,彭老严辞回绝了:“你们应该学会独立,而不是依赖……”他将百万巨资的利息分赠与自己合作过科研项目的普通科技人员,除了每周请两次钟点工外,一切生活自理。

  彭老除了仍旧笃诚不倦地驰骋在属于他的那片理论物理的天空外,他默默守望和思念的便是与爱妻的一片天地情缘。

  每年的11月2 日,当北京香山红叶尽染时,彭老必定挤上开往香山的公共汽车,嗅着秋菊的芬芳,一个人默默穿行在当年与妻子相偎着走过的小径上。他将自己融入如火如霞燃烧的红叶中,寻访和重温逝去的温馨与浪漫。晚上回到寓所,他便独自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为妻子填词作诗一首。从妻子故去那年开始,22年来从未间断。

  1996年的一天,81岁的老人上香山,遗忘了当年妻子买给他的一顶草帽。翌日,他又乘坐公共汽车上香山,众里寻它千百度地将草帽寻找回来……

  1998年的一天,83岁的老人又上香山,丢失了当年妻子病重时他买给她的礼物:一根拐杖。次日,他又爬上公共汽车去香山,踏破铁鞋寻寻觅觅,终于失而复得……

  彭桓武踽踽独行在情感的王国里。

  这就是“国宝级”科学家的世纪之爱。

  这就是中国两弹元勋的天地情缘。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中巴商谈造铁路走廊 连接喀什和瓜达尔港(组图)
下一篇:司马南:别让上海迪斯尼成为冤大头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