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大陆
一个巨人让中国的两弹足足提前20年问世(组图)
www.sinoca.com 2009-10-31 四川在线
科研人员赶往原子弹爆炸现场
钱学森指导火箭发射任务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到发射中心指导发射任务并讲学图据CFP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钱学森
科学之于中国的影响,就像邓小平南巡时曾说过的一段话:“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而钱学森之于中国科技界的影响,就像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所说:他是中国航天军事科技发展的先驱、开创者。他还培养了一大批航天科技人才,为我国航天军事科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而回顾钱老一生功绩,钱学森对科学的热情和惊人的创新能力总是给人梦幻般的感觉。他的才华,他的强国梦,他的科学精神,影响无可计量。
外国能造的中国同样能造
“外国人能造出来的(导弹),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1955年,钱学森铿锵有力地说。
5年后,他的话变为了现实。1960年11月5日9时整,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从此,新中国的导弹事业走上了一条飞速发展的道路。
1955年底,他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道:“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1956 年2月17日,钱学森向国家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这个建议在当时超前而大胆。同年,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冰箱与导弹的关系
1962年3月 21日,“东风2号”中程导弹试射失败。当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钱学森当即奉聂帅指令飞往基地调查事故原因。后来接任火箭总设计师的王永志回忆说:“他当时举了个例子,给我印象很深,说有一个朋友问他,夏天房间里太热,把冰箱门打开,房间里是不是能凉爽一些?他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打开冰箱的门,冰箱门附近可能会有点凉意,但整个房间并不会凉爽下来。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增加了电能消耗,电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消耗增加就意味着热能的增加,最终的结果是房间的温度升高。于是,他就跟我们说,搞总体设计,理解和研究问题就要从全局出发,从系
统上来考虑这个事情,然后再决策。”
1964年6月29日,改进后的“东风2号”中程导弹正式发射成功。7月9日、11日,两次连续发射均取得成功,说明该型火箭已具备了稳定的技术基础。
三个半月后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钱学森适时提出“两弹结合”的设想,即“东风2号”导弹与核弹头对接发射。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试验一举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可以实战的核武器。
“美军上校”的火箭之路
作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的贡献当然功居榜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曾从欧洲大陆袭击伦敦的臭名昭著的德国V1/V2火箭竟然也应用了钱学
森的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据被俘德国导弹研制负责人赫尔曼交代,其飞弹设计的关键技术正是应用了钱学森两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超声速气流中锥形体的压力分布》。
同样鲜有人知的是,为二战中的美国空军插上“胜利之翼”的正是钱学森!他因为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获得了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的“通令嘉奖”。早在1944年10月,钱学森就曾被授予美军上校军衔,并佩戴上可以参与最高机密的金色证章,经常出入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
普朗特、冯・卡门、钱学森师生三代作为世界现代火箭技术的先驱,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世界火箭科研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作用。20世纪30年代,即使在美国,研究火箭也属登不上科学殿堂的旁门左道。那时的火箭、宇宙飞行只能算是和科学幻想扯在一起的无稽之谈。
5年软禁写出《工程控制论》
1950年至1955年受监视时期,为了使美国政府放心,钱学森决定从事远离军事和国防问题的科学研究。当然,他也不可能有以往的实验研究条件,因此,他选择了需要数学手段的理论研究问题。作为世界级的导弹和火箭专家,钱
学森很自然地把关注目光转移到一门新兴学科――控制论。他5年磨一剑,1954年,他写的《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这本书甫一问世,就赢得了国际声誉。
1955年,在钱学森即将离开美国返回中国时,他将《工程控制论》送给自己的导师冯・卡门。冯・卡门对钱学森说:“我为你感到骄傲,你创立的工程控制论学说,对现代科学事业发展是巨大的贡献。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
晚年忧中国缺乏领军人才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2007年钱学森在96岁华诞来临之际,通过秘书和学术助手涂元季向人们表达这样的期望,“这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要办好。”
近年来,钱学森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钱学森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说,钱老“成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2005年7月29日和今年8月3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时,钱学森当面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的观点。
劝 学
培养出载人航天总设计师
钱学森对于年轻人的创新建议,他也会全力支持。有一次在基地做导弹的全程试验,开始时发现,这次试验可能达不到预定的射程。这时,一分院的年轻人王永志向钱学森提出了一个迥异常规的设想。通常来说,火箭要想打得远,就必须有充足的燃料。而他却提出泄掉一部分燃料推进剂,这和大家的思路刚好相反。钱学森认为,王永志说得有道理,年轻人不拘泥常规,正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值得肯定。钱学森当场决定:“按王永志的建议办。”结果,这次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后来,王永志担任过多个型号的火箭总设计师,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调来“大炮”创办中科大
1946年,36岁的钱学森副教授走上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台。他的课引起了青年学生的极大兴趣,当年,麻省理工的学生甚至以能听到他的讲课为荣。听课的学生回忆道:“他的课程在我就业的前十年,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发起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并担任该校近代力学系系主任的近20年,称得上钱
学森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当年的学生张瑜回忆说:“至今我还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聘任教师的名单时那踌躇满志的神情。他高声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
这个名单堪称空前绝后: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物理学家严济慈主讲“普通物理”;1957年与钱学森同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数学家吴文俊主讲“高等数学”;刚刚归国的留美博士蒋丽金主讲化学课;钱临照、卞荫贵、林同骥、郭永怀……还加上钱学森,他亲自为学生们上课。
讲课喜欢自己编教材
钱学森的讲课风格是喜欢自己动手编教材,因为他讲的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这种风格是1938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刚登上讲台时就形成的。1944年,他在组织研究生教学时,专门编著了内容丰富的教材《喷气推进》。美国学者富兰克・E・马勃评价说:“《喷气推进》这本巨著,成为以后十几年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尽管在此期间该领域有重大进展。”
在中国科技大学,钱学森亲自编著《火箭技术概论》。当年的学生刘济生回忆说:“它(这门课)涵盖了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钱老将这些领域深奥的理论和技术融化在讲义中,讲课注重深入浅出。”钱学森教学起点高、要求严。
错一个小数点他扣20分
米博恩同学说:“有次上课,钱老说如果你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理,该得80分,但如果你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他常告诉我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钱学森曾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几个大字,这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学术精神的体现。
钱学森出的考题很绝,有一次竟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这次考试让钱学森感到这一届学生数理基础还不够扎实,于是特别为他们延长了半年的学习。后来,钱学森关于学科设置的意见直接影响了国防科技大学的系科规划和设置。
博 学
“航天”为钱学森首创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与钱学森结交30余年。据叶永烈回忆,钱学森告诉他,“航天”一词是他首创。钱学森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 “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说,最初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亦即“星际航行”,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如今,如果说“航宇”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还有点陌生的话,“航天”一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本版稿件均据《科技日报》、《科技时报》、《钱学森传》等
勤 学
少年强国飞机梦
钱母章兰娟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有人说,钱学森惊人的天赋,正是来自他母亲的遗传基因。钱学森上小学时,无师自通,从折的飞镖中悟出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让同学和老师大为惊奇。
钱学森青少年时期是在帝国主义侵华的枪炮声中度过的。受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影响,他开始希望能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为中国造火车。但1932年“1・28”淞沪抗战失败,钱学森急切地要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出力,因而他的志趣从造火车头愤而转向设计制造飞机。
1935年,钱学森获得赴美“庚款留学”的机会,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
两句英语名言
钱在交通大学读书时,教他们的金老师每次总要给一个难题。钱做对了全部六道题(第六题是难题),金把钱的试卷昭示全班同学,说要给满分,钱却要求老师扣分,因为在一个连等式中漏了个下标。最后金老师给了他96分。钱说:学无止境Knowledgewas
boundless。
后钱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被导师卡门留下当助手。卡门让钱研究一个问题。钱反复推敲,文稿总共800多页,但是发表的文章却只有10页。当他把第五次的文稿装入文档袋后,在封面上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但是他又很快地意识到不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is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其中富含哲理,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科学家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九大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多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上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
⑧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
他是知识的宝藏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
他留下“两弹一星”精神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氢弹和运载导弹;第二个贡献是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等。第三个主要贡献是培养一大批航天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国航天军事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钱老还给我们留下催人奋进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不断鼓舞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
他是名副其实的科学领袖
“与钱老共事的整个过程带给我们很深的影响和教育。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不仅有学科领域的深度,还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度,同时有跨科学、哲学的思想高度,是名副其实的科学领袖和科学大师。他的思想很有超前性,比如关于复杂系统和方法论的研究,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10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系统科学家于景元
大师离去后学不应惟仰望
□陶短房
钱学森曾是中国自然科学界屈指可数、被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家。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和同时代的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一样,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成就是举世皆知、无法抹煞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卫星上天、飞船升空、导弹轰鸣上,更体现在做人的态度上:恩师冯・卡门破例以老师身份在自传里为学生立传,称之为“美国火箭领域曾经的不世出之杰,我最好的学生”。
二战后的高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5年的周期对于大多数高科技人才,足以让他们从本学科的高峰跌入谷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将之无情关押5年的美国当局,最终放心地纵鱼入海,放虎归山,然而凭借聪慧的头脑,顽强的意志,钱学森用全世界都看得见的科学成果,让天下人为他、也为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惊叹,今日之中国能屹立世界大国之林,包括火箭技术、导弹技术和太空实力在内的 “硬指标”是重要支柱,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早期“海归”科学家功不可没。
今天的青年人或许觉得,钱学森等一代大家不论科学成就或人文高度,都是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的,事实上并不然,钱学森思想的演进、升华,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来人同样可以通过思考、磨练,达到前人的思想高度;至于科学本身,正如牛顿所言,伟大科学家之所以能达到空前的高度,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可以站在钱学森等前辈的高大肩膀上攀登,只要努力,就能够、也应该达到更高的高度。
上世纪80年代末,已年逾七旬、功成名就的钱老经常在收音机的学生科普栏目,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地解读一些浅显的科学常识,并毫无架子地和学生听众交流。钱老的科普文章语言浅白,文笔生动,不仅是科普的好材料,也是相当优美的文字。不仅钱老,老一辈的许多科学家也同样具有科普精神,与普通人、青少年沟通的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这些都是今天的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大师们相继逝去,对于他们,后学不应惟仰望,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钱学森们的科学高度,但每个人都可以取法他们的学术和人文精神。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
铮铮硬汉钱学森:实在太有价值 美国人宁可毙了他
下一篇:
国人的心中有一颗不落星叫钱学森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