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涂博士的自杀,建工学院党政办公室科长金卫勇告诉记者,涂博士出事后,他们专门查看了学院和他来往的E-mail,都是“教职”字样,没有出现“副教授”。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介绍,“教职”的意思是,涂博士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职称,则要看9月的评定。而涂博士“因病坠楼”正好发生在9月职称评定期间,距离他填写申报信息不到6天。舆论普遍猜测,他的死是否和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是否有人提前找他谈过话。但学校有关方面否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看了这个报道以后,我感触颇深。自己当年不是也像涂博士一样,头脑一热,毅然拒绝了法国导师的挽留,不管不顾地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当时,我也是认为自己可以被聘为副教授,甚至在听到好几个评委问我是不是来申请教授的。不过,很快我就体会到了涂博士所说的现实――“残酷、无情”了,按照北医的规定,只能聘为讲师。讲师的工资只有1000多块,生活很艰苦。不过,北医并非 “无信”,陈老师和系领导也对我很关心。尽管,生活艰苦,最的时候,一家3代5口人,睡在一套很小的二居室里,但是我经受住了考验,过来了,终于等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那么短)。2003年1月,陈老师送我到香港进行肿瘤疫苗的合作研究,可是一到那里,就遇到了非典,我终于有了机会为国出力,于是不顾个人的安危,冲到了SARS研究的第一线。当时,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先后出入淘大花园、玛丽医院、北大医院和302医院等地方,追逐着SARS的身影,常常做实验到深夜。当时,我进行研究没有任何的防护。终于,我和陈老师、香港科技大学的谢雍教授以及北大医院的徐国宾教授一起,率先发现了人体存在着抗SARS病毒的特异性CTL应答,并首先发表了识别的表位。该成果不仅获得了国际的认可,被邀请在IUIS的国际学术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而且被美国传染病与过敏疾病研究所借鉴成为评估SARS疫苗效果的指标之一。不过,我当时还是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评价科学工作的真谛,只认为取得成果就够了,随便找个杂志发表就可以了。其实,这很傻,很天真,以至于现在我的学生都能理解的SCI分数,在当时我的眼里只是“愚弄中国人的指数(Stupid Chinese Index,SCI)”而已。我们取得SARS的研究成功以后,很多SCI收录的杂志都邀请我写有关的文章。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成果以及SARS的进展决定了,我们发表的论文已经够多了,所以我们也没有继续发表下去,因为没必要浪费社会的资源和大家的时间。当然,SARS研究的成果,已经足够让我当上了副教授。今天,虽然我明白,SCI分数是我国评价科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我仍然为我当初的决定自豪,我不会成为SCI的奴隶,靠SCI分数获得教授,甚至院士的科学家,是否也是一种“高分低能”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的这些“高分”科学家被SARS吓破了胆,现在连再普通不过的H1N1流感都不能勇往直前,站在追逐瘟疫研究的前列,造成了国家的巨大损失和人民的心理恐慌。。。。。。 有太多的感慨想说,又好像不合时宜,不说了。我为涂博士而惋惜,他并不是唯一的失败者。严格的讲,他不是失败者,他敢于抗争,我们应该都记住他的名字。我为涂博士而惋惜,他并不懂,回国前与接收单位谈判是多么重要的事,我知道,在我之前和之后,都有从国外回来的人直接当了教授和副教授,享受了很好的待遇,也有人和我一样享受着低级的待遇。浙江大学也说了,他们有房有待遇,但是给“大师”(希望不是李XX那样的)的。我想,这指的就是深谙谈判之道的大师们了。我为涂博士而惋惜,他并不懂,现在我们的大学和国家,需要的是SCI分数,而不是科学家本人。现在,不是刚刚解放的时候,那时候国家更需要科学家而不是分数,所以钱学森可以成为大师,而现在的大师其实就是高分的人而已。
所以,其实我才是真正的失败者,我坚持追求着科学研究的真理,无所谓SCI的分数,这是我的人生原则,无法抛弃。但是,我又羡慕那些高分人才的待遇,这是我人生的需要。有时候,我也曾经想过想涂博士一样去抗争命运的安排,可是我又无法面对妻子和女儿的失望。所以,我懦弱地活着,只能在内心深处呐喊,在涂博士他们抗争的时候,发一些兔死狐悲般的哀叹。
涂博士一路走好!
北京大学 王月丹
于学院路38号
涂序新,男,生于1977年8月,浙江金华人,博士学位。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从浙江大学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11楼跳楼身亡,终年32岁。留下遗书说“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2009年9月29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共100余人。涂序新老师为人真诚善良,对待同事细心周到,受到大家的尊重;对待学生,耐心解答疑问,多次深入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受到学生的爱戴。涂序新老师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对研究工作认真执着,精益求精。
浙江大学
中文名:涂序新
家乡:金华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77年8月
去世年月:2009年9月17日
所处时代:当代
职业:教育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美国西北大学
重要事件: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从浙江大学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11楼跳楼自杀
爱好:涂序新在个人网页上留下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做研究,我也喜欢游泳,慢跑,打网球,看电影,还喜欢和研究组的人一起踢足球。”
个人简介
浙江大学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9月17日凌晨,涂序新在11楼顶层跃下轻生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母亲是金华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涂序新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95年9月至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 2007年6月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浙江大学学院工作。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材料记录,涂序新是2009年1月通过电子邮件与该学院岩土所联系的。
2009年3月下旬,由该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序新来学院面试,主持面试的正是岩土所所长陈云敏。他随后把涂博士带到学校人事处,分管人事处人才引进办公室的一位副处长朱晓芸,正是在此时第一次见到涂序新,她向他介绍了学校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她后来和涂序新又进行了几次E-mail交流,涂序新是她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之一。
浙大正在加快步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以半百计。 3月结束在杭州的交谈后,涂序新回到芝加哥市。一个月后,浙大的录用通知发到了涂博士手上。他在接到这个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后,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愿意接受你们提供的岗位和待遇”。浙大的电子邮件中,确认给涂序新提供教职,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职称。涂序新选择归国并且定居杭州,因为他是一个孝子,姐姐一家在杭州生活,父母在金华,回到杭州于是成为首选。 2009年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了聘用合同。此外,涂序新还属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2009年是人才战略年,浙江大学启动了“1311计划”,即建设一个结构分明的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
进浙大任教经历
涂序新生前居住的公寓大门已蒙尘多时2009年1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209年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2009年4月21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2009年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2009年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2009年9月1日到8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2009年9月8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2009年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2009年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学术研究
涂序新的学术潜力已经部分得到了证明。用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可以搜到他发表的6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是SCI核心期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是2008年发表在《国际工程数值期刊》的一篇文章《微粒的标准计算静力学平衡》。 涂序新的研究,集中在岩土工程的计算方法和模型领域,在中国国内大搞工程基建的背景下,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家庭
涂序新的妻子何晶(化名)也是留美博士,和涂序新清华大学年级第一的成绩相比,何晶在国内的学习记录毫不逊色。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读经济相关专业,毕业后追随丈夫到了美国。她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们有一个女儿,在金华老家由何晶父母抚养。
自杀
遗书部分内容
“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猜测――跳楼与评职称有关
从2009年9月11日填报申报副教授信息到9月17日跳楼,涂博士到底经历了什么?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涂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对这种指责,浙大觉得不符合常理。建工学院党政办公室科长金卫勇表示,涂序新出事后,他们专门查看了学院和他来往的E-mail,都是“教职”字样,没有出现“副教授”。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介绍,“教职”的意思是,涂序新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职称,则要看2009年9月的评定。而涂序新“因病坠楼”正好发生在9月职称评定期间,距离他填写申报信息不到6天。舆论普遍猜测,他的死是否和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是否有人提前找他谈过话。但学校有关方面否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自杀事件反思――海归也是高危群体
年轻海归并非人们通常想象中的弱势群体。然而事实是,他们也是一个高危群体。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太多社会期望,而以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观念看,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并没有立刻接近成功。从归国到坠楼,不过3个月,涂序新就从逐渐焦虑到抑郁。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说,涂序新刚回国,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学校让他当新生班主任,还让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正是帮助他适应。但从事后看来,对他的关心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没有注意到他的状态。
网友评价――让人痛心的校园当官风
从涂博士到回国短短的几个月内,涂博士能由一个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到一个悲观自杀者,不能不让人痛心。而让涂博士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可而知,但在涂博士的遗言中,我们看到涂博士对回国作出选择的后悔,以及其对国内学术圈的评价。对于一个喜爱做研究的海归优秀生,回国他有他的志向,他希望用自己的才能与智慧,能让自己在自己喜爱的研究领域,作出一番成就出来。
显然,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供自己专心做学问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校园环境。而他的遗言中,左担道只有凄惨地,看到这位学子临走时,给我们留下的那个让人唏嘘不止的遗憾和叹息。
据前段时间消息: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对一位教师,所做事业给予肯定的最高荣誉。它一定是以教学的水平和学问的高低作为评奖标准的。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在所有的获奖者当中,竟然九成是“官员”。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在评教学名师,还是最佳官员奖?教学水平和学术的成就,应该是教职工的报酬和受尊重程度的主要标志。当然他们也同样应该获得与他们成就相等的收入和声望。
而事实证明,中国高等学府的校长都有着部级、副部级……等官衔。论官衔,他们的收入待遇要优越于在学校第一线,研究第一线的讲师教授。他们的收入和地位,同样也不是以他们在学术界的成就所决定,而是示官衔而定。就连中国最高荣誉――“名师奖”,也以领导优先。这将大大打击那些专注于学术研究,忙碌于教学事业的教授专家们的热情。在这种背景下,校园兴起当官风,就不足为怪。而作为专心用于学术的涂序新,只能空抱幻想,用生命告别,让他在伤心中离开他难以适应的中国学术圈。
媒体报道
跳楼之死,为何让人唏嘘?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这位32岁的海归,2009年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然而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一个青年才俊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尘世,于他自己而言,也许是一种解脱,但留给他人的必然是绵绵心痛。尤其让人足堪痛惜的是,涂博士正值当打之年,从2009年6月返国,到他弃世,不过3个月时间,在3个月究竟发生了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导致他忍心抛开幼女奔向天国?
拘泥于信息的不完整,我们无法猜定涂博士的死因。报道称,跳楼疑与评职称有关,即,他的死可能和他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或许他得知自己没有被评上副教授。尽管这只是猜测,并未得到证实,但我们无需讳言职称之恶,日前,中青报报道,职称已成中国之“累”,多数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调查发现,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凡是洞悉现实语境中的人都知道,这些病灶绝非虚言。
在职称原因之外,其实最该关注的是涂博士的遗书,而遗书中的几句话更让人心惊肉跳、感喟不已。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这几个字,可谓字字如刀,让人不寒而栗之余,备感悲哀。在大家的印象里,学术圈相对单纯,干净,人事斗争少,生存压力相对不大,由于都是学人,都是高智识阶层,彼此之间应该保持尊严,温文尔雅,再不济,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不会那么赤裸裸,更不会撕破脸皮,穷凶极恶。由于大家素质较高,也很少存在坑蒙拐骗,所谓的“性、知识分子和谎言”之类的剧情,很难发生。
但现实告诉我们,如今的学术圈已经不是当年的学术圈,或者说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学术圈,那种干净、单纯的学术圈只是一相情愿的幻觉而已。涂博士所感叹的残酷、无信和无情,想必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亲身体会的,非有切肤之痛,难有如此痛切的判断。事实上,就近年来,我们通过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看,学术圈也早非净土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恶,几乎学术圈都有。学术不端,比如抄袭还算等而下之的,学术腐败也让人见怪不怪了,学霸林立,互相倾轧,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欺世盗名。屡屡有人感叹,学术圈已异化成名利场,此话不假,看看一个个学人,为了一点名与利,不惜撕破脸皮打破头,就足以知道名利具有的杀伤力了。还有人感叹,学术圈只有利益,没有学术,不管此说是否夸张,但就我们的观感而言,确实失望。
著名学者丁东谈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颇为激愤,他称,当今学术体制有如此基本特征:一是以官治学,权力本位。二是量化管理,这是以官治学的技术管理模式。三是设租寻租,权钱交易。这是以官治学的直接后果。四是压制创新,劣胜优汰。以胡萝卜为主,并不是不用杀威棒。当然,这只是丁东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不得不叹息,在许多时候,丁先生所总结的富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不谙世事的人确实很难适应,也难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总之,一个海归博士的非正常死亡,让人唏嘘不已,在唏嘘之余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下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不管涂博士的死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都堪忧,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到了非整饬不可的地步了。
老同学追忆
“他是我们中的牛人”,“土匪”是他初中时的外号,我曾经听他说,到了大学,他升级叫做“屠夫”了。一个身高和相貌都是一等一的帅哥摊上这么个名字还能沾沾自喜,应该知道他是一个乐观通达的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