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是扶还是不扶?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临到眼前时,却并不那么容易回答。网友“任我赢”日前在网上发的一张帖子,引起了网民的激烈争论。帖子内容显示,9月19日上午,一位80岁左右的老翁在重庆南坪一条商业街边的人行道上摔倒,手足抽搐。周围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也有不少人停下脚步,却始终没有人上去扶老人一把。 从“任我赢”在网上发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脸朝下倒在人行过道上,一根拐杖被甩在一边,边上站着的好几个围观者似乎想要上前帮忙,却又因为顾虑而裹足不前。帖子中还提到,有不少经过的人提醒那些试图上前帮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后被赖上,遭殃、破财。在对该帖多达2万多条回复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谴责路人冷漠的声音,基本上各占一半;但不论持何观点,讨论者都赞成一点共识: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
恶例在前,社会良知遭打击
论起好心搀扶倒地老人却遭恶报的最有名的例子,还当数2006年轰动一时的南京“徐老太”案。南京小伙彭宇好心扶起在公交站摔倒的徐寿兰老太,却被徐老太及其家人指认为他是撞倒徐的人。尽管有目击证人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依然按照“逻辑”判处彭宇4万余元的赔偿,法院“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判决,被称作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
事实上,无论是在彭宇案之前或之后,同类的事情在全国时有发生。2008年6月16日中午,在西安街头,20岁的河南小伙张衡见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便好心去扶起来。谁知道老人一把抱住他,说是他倒车时撞上的。事发现场很多人证明张衡是冤枉的,却没人愿意出具书面证据;今年8月8日晚上,贵州省都匀市民彭女士驾车路过夜市摊,因堵车而停车时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太,结果老太刚缓过气来,一下子冲上去抱住彭女士轿车的后视镜,坚称是彭女士撞的她。幸而,最终通过媒体的帮助,寻找到了证明彭女士无辜的目击证人。
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徐老太案”最终判决结果的影响,以及同类事件的不断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持有“不敢扶”、“扶不起”摔倒老人的观点。抨击社会冷漠、号召互帮互助的声音,似乎也因此而显得弱了许多。而更让人们担心的是,当再有老人真正需要帮助时,身边还会有热心的手伸出来吗?
多个心眼,行善与自我保护两不误
如何在行善的同时也保护到自己的权益?上海联业律师事务所王展律师告诉记者,对于像搀扶摔倒的老人这一类行为,如果在事先多个心眼,或许可以避免不少麻烦。“周围有行人的,可以拜托别人做个证明;如果没有人,那么不妨先拨打一下110。”王展表示,倘若手边有照相、录音等取证工具的,那么顺手取一下证,也是可行的预防办法。他告诉记者,自己一次搀扶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回家时,恰好手机有录音功能,便顺手将在途中的谈话录了音。尽管事后老人并没有胡搅蛮缠,但像这样适当的警惕,始终是有益无损的。
实际上,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民事案件本该遵循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南京“徐老太”这样的案件,倘若徐老太坚称是彭宇撞倒了她,那么应该是由她来拿出证据证明此事,而不是由彭宇举证自己没有撞人。但在南京市鼓楼区法院的审判中,整个流程都倒了过来。“这个判决是和社会公德相违背的,也是我一直难以理解的。”王展有些无奈地表示。
期盼良例,破解道德困局
社会学专家则指出,“徐老太案”的流毒,如今看来,已经远超过了大家的想象。要消除这样一个“恶例”的影响,权威部门就必须承担起树立新的“良例”的责任。
“中国的老百姓是很聪明的,他们不看理论、不看制度,看的是实际生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表示,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经验,是中国人所通行的俗世智慧。像“徐老太案”这样的一个案例,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力,可能要远远超过几十年的教育和社会宣传的效果。如今频频发生的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事实,便是这种负面影响最有力的体现。遗憾的是,少数人的错误行为,结果却要由无辜的其他老人来为之“买单”。
胡守钧表示,在“恶例”已是既成事实的前提下,希望老百姓能够单方面地以较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不顾可能惹来的麻烦后果而继续热心助人,是不现实的。“我们帮助别人,不一定希望得到回报,但肯定不希望惹来麻烦,这种想法是非常正常的。”然则,如何解决当前的道德困境?
“前车之鉴既然留下如此恶劣的影响,只有彻底推翻它,才能真正打消老百姓心头的顾虑。最理想的方法,自然是对徐老太的案子进行重新审判。”胡守钧说,由此可重新树立起公众对社会良知的信心。(作者:袁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