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辜鸿铭怪癖一二事:喜闻小脚臭激发写作灵感(图)

www.sinoca.com 2009-10-10  网易



  辜鸿铭(1856-1928年)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辜鸿铭的名字曾经响亮过,至少他的怪癖,使他成为20世纪一二十年代,京师轰动,举国侧目的的一位人物。

  瓜皮帽红缨辫

  知道辜鸿铭这个名字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那根在民国以后的北平知识界中,堪称独一无二的辫子。他在清廷,算是搞洋务的,按说是维新一派,但皇帝没了,竟比遗老还要遗老,这也是只有他才能做出的怪行径了。那时的他,戴瓜皮帽,穿方马褂,顶红缨辫,穿双脸鞋,踱着四方步,出入北大校园,在红楼的课堂上,大讲英国诗,据说是当时的京城一景。

  他在北大教书,学期开始的第一课,叫学生翻开Page one (第一页),到学期结束,老先生走上讲台,还是Pageone。书本对他来讲,是有也可,无也可的。他讲授英国诗,举例诗人作品,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如翻开诗集对照,一句也不会错,其记忆力之惊人,使所有人,包括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折服。到了晚年,还能一字不移地当众背出上千行弥尔顿的《失乐园》,证明他确实是个非凡的天才。

  在课堂上的他,挥洒自如,海阔天空,旁征博引,东南西北,那长袍马褂的样子,不免滑稽突梯,但他的学问却是使人敬佩的。他讲课时,幽默诙谐,淋漓尽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用中文来回答英文的问题,用英文来回答中文之问,间或又插入拉丁文、法文、德文,学识之渊博,阅历之广泛,见解之独到,议论之锋锐,往往令问者瞠目结舌。因此,他的课极为卖座,课堂里总是挤坐得满满的。

  狠敲洋人一记

  流着中国血的辜鸿铭,心中牢记一个信念:"我是中国人。"在当时国力衰弱、列强当头的年代甚为难得。在爱丁堡的公共汽车上,他倒读英文报纸,并嘲笑英国人:"英文太简单了,不倒读简直没有意思。"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金融家,辜鸿铭大为感叹:银行家是在天晴时撑把伞借给你,而在下雨时收回的人。

  那时北京大学的洋教授们,在走廊里,若看到辜老先生走过来,总是远远的靠边站着,恭迎致候。而辜氏到了面前,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见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见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如何不堪,那些洋人无不被骂得个个心服。所以,他对于洋人,和那个时候普遍的先矮了半截的畏缩心理完全相反,他是不大肯买外国人的账的。

  有一次,一位新应聘来北大的英国教授,在教员休息室坐着,见一位长袍马褂的老古董,拄着根手杖,坐在沙发上运气。因为不识此老,向教员室的侍役打听,这个拖着一根英国人蔑称为pigtail(猪尾巴)的老头是什么人?辜鸿铭对此一笑,听说他是教英国文学的,便用拉丁文与其交谈,这位教授应对颇为勉强,不免有些尴尬,辜叹息道:"连拉丁文都说不上来,如何教英国文学?唉!唉!"拂袖而去。

  就这么一位怪老爷子,洋教授拿他有什么办法?他1856年生于槟榔屿一个贫苦华侨的家庭,才八九岁光景,就随一位牧师到英国读书。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时,才21岁。然后又到德、法、意、奥进修,获得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有13个之多。他对于英、法、德、意、日、俄、希腊以及拉丁文,无不能晓。因此,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具有极深湛的造诣。

  他不仅是语言天才,也是精通中外的大师级的学者。那时候,这位老先生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用英文演讲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要凭门票才能入内的。中国人演讲,从无卖票一说,老先生讲演,北京的外国人差不多都到场听讲的,因此他不但要卖票,而且票价还定得很昂贵,听一场要两块大洋。可当时听梅兰芳的戏,最贵一元二角。他的学术讲座,比梅博士的《贵妃醉酒》还卖座,听众踊跃,座无虚席,可见当时中外文化人对这位大学者的重视。

  众杯捧壶论

  他有许多幽默,也传诵一时,譬如:一位外国太太反对他赞成纳妾的主张,问他,既然你辜先生认为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太太,那么一个女人,是不是也可以有四个丈夫呢?这个拖小辫子的老头子对她说,尊敬的夫人,只有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没有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道理。又譬如:他说蔡元培作了前清的翰林之后,就革命,一直到民国成立,到今天,还革命,这很了不起;他自己从给张之洞作幕僚之后,就保皇,一直到辛亥革命,到现在,还在保皇,也是很了不起的。因此,在中国,他说就他们两个人堪为表率。

  辜鸿铭欣赏小脚的美妙,也有其一套奇论:

  西方女人总是以掩藏她们的乳房来突出她们的乳房。

  日本女人则以掩藏其下腹部而突出其下腹部。

  新几内亚女人则掩藏起她们的双腿。

  萨摩亚女人藏起她们的肚脐。

  阿拉伯女人掩着她们的脸部。

  中国女人却把双脚藏裹起来。

  掩盖得越深,越令人着迷。缠了小脚的女人走起路来,婀娜多姿,甚至可以与西洋女人穿高跟鞋相比,套上裹脚布后,更显一种神秘的美感。缠了脚之后,走久了,使人腰椎骨向前屈,会产生一种柳腰款摆、婀娜多姿的魅力体态。如此习惯之后,自然产生出仪态万方,款摆腰肢,如所谓"莲步"。丰姿婀娜中,足以撩起男人的遐思。

  还有一样,就是随时都裹上缠脚布,如不勤加换洗,由于脚底多汗,往往会散发一种臭味,因而常有"裹脚布又臭又长"之说。为了消除这种气味,得常用一种药物,名"香莲散"以之敷小脚中,七天一换,可以有效。古代的春宫画中,经常画着女人露出一双纤纤细脚,醉眼迷离地看着身边的男子。

  有的人再穿上一双柳木为底的鞋,走起路来,清脆悦耳。

  辜鸿铭的纳妾谬论更是惊人:"如果你是个女人,控制丈夫的最好办法,既不是在他对你不满时,任他拈花惹草,也不是和他离婚,两不相涉。最好的办法是和另一女人合力,把他压在石榴裙下,治得服服贴贴。……咱们中国的纳妾制度,乃社会祥和,家庭幸福之压底绝技。"他说妾是立和女两字组成,如椅子靠背一样,是让人休息的,所以,他的结论是要娶姨太太,完全是一个强词夺理的封建老朽形象。

  喜闻小脚之臭

  辜鸿铭的一生,总是在逆反状态中度过。大家认可的,他反对;众人不喜欢的,他叫好;被崇拜的事物,他藐视;人人都不屑一为的,他偏要尝试。追求与众不同,不断对抗社会和环境,顶着风上,就成了他的快乐和骄傲。辜鸿铭的言论,嬉笑怒骂,耸人听闻,他的行径,滑稽突梯,荒诞不经,无不以怪而引人瞩目,成为满城人饭后茶余的谈资。

  他的喜闻小脚之臭,更是遭到世人诟病之处。他也不在乎,还演讲宣传小脚之美,说写不出文章,一捏小脚,灵感就来,令人哭笑不得。

  辜鸿铭的怪癖曾经引出一件趣事。

  辜鸿铭在北大执教时,一天,去拜访一位学生,应门的是位年少的丫头。这丫头也巧,正是缠了脚的,迈步而入的辜鸿铭,一眼就盯上了人家丫头的脚丫子。

  兴许正是个丫头,所以大约洗脚不是很勤,刚巧几日未曾修整,天气又热,脚底下传来阵阵异味。不料,辜老先生一嗅见这气味,便连连抽动鼻子,目不转睛地盯着丫头的一双脚,丧魂失魄一般。小丫头以为自己的一双脚太脏,羞红了脸定定站在那里。

  刚巧学生迎出门来,见老先生这般模样,以为丢了什么物件,这时他才回过神来,跟着走进厅来,学生与他寒喧,他却怅然若有所失,一副答非所问的样子。

  本来他到这里来,是要看看他这位学生所藏的宋版书的,便应学生之请用他缺撇少点的书法写下两句诗:

  古董先生谁似我?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集古人的句子,可学生却不知先生别有怀抱,正在慨叹这把年龄又见到如此奇脚,学生还以为老先生在发故国之思,感叹前朝,当即连声道谢。辜鸿铭仍是念叨着不错不错,一阵子后,便起身告辞,怅然而去。

  次日,这位学生便接到老先生适书一封,托人前来做说客,希望能得到那位应门丫头。学生以为先生说笑。并未在意,哪料他又托人前去游说,这位学生一听大笑:"前次来人,我还以为说笑,怪不得那天他一进门就盯着那丫头,丧魂失魄。你道我那婢子是何模样,一头黄发,眼睛略斜,鼻子略掀,嘴巴横阔。临了,老先生还写下诗句,喏,你看,当时,我还以为其有故国之思呢,不料思在这里。既然老先生执意要,又说以精拓《张黑女碑》送我,只好乐得奉送。"

  当即便告知那丫头,那丫头本来无有不可,立即准备送到辜鸿铭府上,辜先生一乐,便先把《张黑女碑》给送了过来。

  哪知,上午刚送过去,下午那丫头就返回去,任凭主人怎么盘问,也弄不出个原因。

  原来,丫头一早起,对着镜子擦粉抹胭脂,收拾齐整,特意用一盆热水,把一双小脚泡了洗,洗了泡,弄得干干净净,换上洁白的缠脚布,仔仔细细地裹起来,了无异味。打扮好后,一顶小轿,抬到辜鸿铭府上。一到,立即被叫到书房,叫人安上一张茶几,放上一个小凳,一切准备就绪,然后辜鸿铭吩咐道:"坐到茶几上吧!"这丫头顺从地坐了上去,辜鸿铭坐在小凳上,捉起丫头的一双小脚,一看,心下先自暗叫,糟了,这么干净的脚还有甚么趣味。耐着性子把一双小脚捧起来,然后解去缠脚布,惨了,抽动的鼻子嗅不到半点气味,把鼻子贴到那一双小脚上,也嗅不出一丝异味,那日那股令人刻骨铭心的气味荡然无存。

  颇感失望的辜鸿铭立身长叹:

  "完了,完了。"

  遂不由分说,吩咐手下把她送回去了,同时还给他那学生送去一信,仅书四字,"原璧归赵。"

  弘扬中国文化

  辜鸿铭的这些哗众取宠之处,使辜鸿铭成为人所共知的一个怪人。当时人和后来人所看到的,全是他的这些虚夸的表象,一叶障目,而对他的中外文化的学识,他弘扬中国文化的努力,他在世界文化界的影响,也都给抹杀掉了。

  其实,清末民初,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由过去的妄自尊大变为自卑自轻,相当多的人甚至转而崇洋,这也是被列强欺压得快没有一点底气的表现。由于辜鸿铭非常了解西方世界,又特别崇尚中国文化,所以才有力斥西方文化之非的言论,如"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如"美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深奥的性质;英国人如果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宏伟的性质;德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朴素的性质;法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精微的性质。"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到了如此地步,姑且不对这种趋于极端的一家之言作判断,但在上世纪初,积弱的中国已经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步,能够说出这番中国文化优越性的话,也还是有其警世之义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华盛顿时报:中国国防工业现代化能力将超过美国
下一篇:武汉大学腐败窝案入侦查阶段 定性罕见大案(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