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面对即将到来的10月25日抗美援朝59周年纪念日,老志愿军战士向朝善心底掀起了波澜,他曾亲手给毛岸英捡过遗骨抬过棺材,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心底一直有一个未了的“情结”,想去朝鲜祭奠那些英烈。
重庆商报10月10日报道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59周年纪念日,重庆巫山8旬翁向朝善心底却掀起了波澜:当年他作为志愿军司令部的一名警卫班长,曾亲手给毛岸英捡过遗骨抬过棺材,还与其他战友一道,修墓对其进行安葬。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心底一直有一个未了的“情结”,想去朝鲜祭奠那些英烈。昨天,老人忆起这段往事泣不成声。
珍藏岸英墓照半世纪
向朝善今年78岁,巫山县庙宇镇人,1983年退休后与老伴一道居住在县城。昨天上午,他戴着老花镜从泛黄的皮箱里翻出一张用塑料纸包裹了4层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坟,坟前有一块石碑。
“这个坟墓就是毛岸英烈士的。”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老人抽泣起来。他说,1957年下半年的一天,他在回国的那天上午偷偷跑到毛岸英坟前痛哭了一场,然后向部队的一名宣传干事要了这张照片作纪念。回国之后,他一直将照片珍藏着。
老人的儿子向登平是巫山县大庙中学的一名教师,他说,自小就知道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每当父亲聊起那段经历时,就会把毛岸英的坟墓照片拿出来给他们看,“他讲述当年的故事,有时声泪俱下。”
本要送岸英遗骨回国
1952年12月,向朝善在巫山参军后来到重庆主城,然后与兄弟部队一道开赴朝鲜,被分在志愿军直属司令部警卫团4连1排任一班班长,负责保卫彭德怀等首长。
向朝善称,1950年11月25日下午,时年28岁的毛岸英遭敌机轰炸不幸牺牲,按规定当时在战斗中牺牲的同志一律执行就地安葬,每座坟前竖一块木板,写上牺牲者的姓名和籍贯,便于日后查找和收挖,毛岸英牺牲后也是这样就地安葬的。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志愿军总部决定让司令部直属单位建一个占地约300亩的烈士陵园,将分散在各地的烈士坟墓迁到陵园。当时向朝善所在连队原驻地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崇仁里黄土坡一带,身为班长的他与战友一道接受了上级下达的迁坟任务,他们一个班12名战士,主要负责捡装烈士遗骨和挖坟坑。
向朝善告诉记者,当时规定营级以上烈士遗体要运回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安葬,而毛岸英牺牲前是团级干部,按级别应当运回国内,为此他亲手给毛岸英烈士捡过遗骨抬过棺材。
他曾清楚地记得,1954年7月28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他所在连队的五班战士从10多公里外的大鱼洞方向抬来一副埋葬过的旧棺材,上面贴着的一张白纸写道“毛岸英烈士”。原来,棺材里面装的就是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今年79岁的向体元原是向朝善所在班的副班长,如今居住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纪兰镇。昨天,他回忆这个细节时说,大家获知情况后立即围住旧棺材脱帽默哀,突然一名战士失声哭了起来,大家也跟着痛哭起来。随后连长史林止住了大家的哭声。“向朝善班长流着泪打开那副旧棺材,与我们一道将毛岸英的遗骨一块一块捡到旁边早已铺好的一块白绸缎上。”向体元介绍说,毛岸英的遗骨大到一尺以上,小到一丁点,捡完后班长向朝善还到旧棺材中仔细检查了两遍,然后将裹有毛岸英遗骨的白绸缎放到另一副黑色新棺木里,准备抬到一公里外的驻地公路边,第二天用汽车运回国内。
向体元说,当时准备由6个人来抬,但全班12名战士都争着抬,向朝善班长最后只得同意大家都去抬。就这样,全班战士哭着把装有毛岸英烈士遗骨的新棺材抬到了公路边一个指定的帐篷里。
毛主席决定岸英葬在朝鲜
可令大家未料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全连紧急集合,连长史林又吩咐一班把毛岸英烈士的新棺木抬回附近的烈士陵园安葬。当看到战士们脸上露出异样的表情后,史林连忙解释说:“这是毛主席的决定。”
后来,向朝善又与战友一道,将装有毛岸英烈士的那副新棺材抬到了志愿军烈士陵园进行安葬。向体元告诉记者,他和向朝善班长等战友一起挖了一个大坑,将毛岸英烈士的新棺材放了下去,填上泥土后还在坟前立了一块碑。
向朝善说,毛岸英的坟墓迁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后,另有115名党员、16名团员和3名无名烈士的坟茔被安葬在陵园的134棵青松下,这些青松是从祖国东北移栽去的。毛岸英的墓地显得十分普通,墓前立着一块3尺高的花岗岩石碑,墓碑正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7个大字,墓碑的背面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对这段历史,今年82岁高龄的孟照辉老人曾有过专门的研究。孟老原是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作战科长、军事科学院副军职研究员兼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室主任,曾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长达50余年。他告诉记者,他对这段历史细节的研究,与向朝善和向体元两位老人的回忆大体相同,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
孟老还对记者称,岸英当年在朝鲜大鱼洞牺牲后,按当时的规定就地安葬。后来迁坟时,两名重庆籍志愿军战士将岸英的遗骨从旧棺材捡入另一副新棺材中,然后受命一起抬往位于桧仓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重新安葬。
半世纪梦想回朝祭奠英烈
巫山县庙宇镇党委副书记彭美文介绍说,1957年向朝善转业回乡后,在当时的大庙区(现庙宇镇)当了20多年武装部长。“他性格耿直,做事雷厉风行。”彭美文评价道。
向朝善则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梦想能有机会回到朝鲜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去看一看,去祭奠战友的英烈。“最近这段时间爸爸的这个梦越来越强烈。”儿子向登平介绍说,这段时间父亲老是向他提起去朝鲜的事。可要实现这个梦想谈何容易,向朝善现在靠几百元的退休工资维持老两口的生活,而向体元在乡下,经济更加拮据。他们说,自己根本没有能力筹集到路费,希望有好心人助两个老志愿军战士园梦。
向朝善同时表示,当年回国后与众战友们失去了联系,50年过去了,希望找到他们,与他们重逢。如有知情者,可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23-966965联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