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已出水的南澳Ⅰ号文物 水下考古队员的潜水装备 文/图 本报记者 杨媛 通讯员 沈佳定
■“南澳Ⅰ号”暴露在海床上的船体上层结构已不存在
■“南澳Ⅰ号”所处位置是礁石区沉井可能无法压到位
■“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安置方案未定南澳想多留一点
昨天上午,“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在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举行。由于天气原因,广州市打捞局的打捞船未能在昨天抵达“南澳Ⅰ号”沉船位置“三点金”海域,考古发掘首次水下作业时间将推后数天。
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处长付红领介绍,“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有三大亮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二是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发掘方法,将给全国的水下考古起借鉴作用;三是拉动效应大,将提升南澳、粤东乃至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学术价值不亚“南海Ⅰ号”
据考古专家初步调查勘探,“南澳Ⅰ号”沉船上的瓷器出自民窑,2007年采集出水的1000多件瓷器中,部分品相良好的经文物鉴定部门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有人认为,民窑的瓷器价值不高,抢救发掘“南澳Ⅰ号”意义不是特别重大。对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执行领队崔勇说:“‘南澳Ⅰ号’的学术价值一点不比‘南海Ⅰ号’低。”
早在2007年,考古队员就对沉船进行详细的调查、勘探,绘制出外围文物分布图、沉船平面图总图和沉船纵、横剖面图,获取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根据2007年已出水的1000多件文物及勘探情况,崔勇初步断定“南澳Ⅰ号”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崔勇说,这个年代的沉船,“南澳Ⅰ号”是第一条,在进行水下勘探时,可以看到整船的瓷器以很原始的状态一摞一摞摆放着。
“南澳Ⅰ号”的学术价值究竟有多高?崔勇说,远销海外的外销瓷―――“汕头器”过去只在海外发现过,国内只发现过烧制“汕头器”的窑址,从未发现成批“ 汕头器”成品。“‘汕头器’如何出去(出口)的”,成为考古热门研究课题。“南澳Ⅰ号”上的这些青花瓷器便是“汕头器”,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大批“汕头器” 成品。“南澳Ⅰ号”文物的发现与发掘,将为研究“汕头器”课题提供丰富材料和很好的研究条件。另据介绍,明代实行海禁,直到明代隆庆年间才开放漳州月港贸易。“南澳Ⅰ号”的发现,对研究海禁时期的海上贸易状况也别具意义。
有文物专家认为,“南澳Ⅰ号”的文物为证明“南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海口”提供了有力佐证,而且对于研究粤东历史海上运输贸易活动,乃至我国的造瓷史、陶瓷史和航海史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两个原因放弃“整船打捞”
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南澳Ⅰ号”打捞方案是传统的打捞作业方式,完全不同于“南海Ⅰ号”的作业方式。“南澳Ⅰ号”为何要放弃整船打捞呢?
据崔勇介绍,“南澳Ⅰ号”沉船暴露在海床之上的船体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不像“南海Ⅰ号”船体被淤泥覆盖,保存完好;“南澳Ⅰ号”沉船位置在礁石区,沉井可能无法压到位,难用沉箱吊拉。根据“南澳Ⅰ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澳Ⅰ号”的考古采用传统打捞方式,也就是先打捞“南澳Ⅰ号” 搭载的古瓷器,再视情况打捞船体。首先在船体上部及船体附近区域布设水下探方,然后按照水下考古作业流程逐层进行考古清理、测绘、摄影和文物提取。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说:“‘三点金’这个地方是古航道,水流比较急,比‘南海Ⅰ号’所处位置深,风险也比较大。我们打算先下去把沙子冲开,取一些资料,然后进行打捞。”
据崔勇介绍,对“南澳Ⅰ号”进行水下考古作业时,进行摄像、绘图、录像等工作时一般将采用作业范围广的自携式潜水 (自携氧气瓶);进行抽泥、取器物等工作时则一般采用管供式潜水(由水面通过软管向潜水员输送呼吸气体)。另外,水下考古作业受天气、海况的影响大,如7 级海况、进入东北季风季节,都将无法作业。
出水文物先作淡水浸泡
随着“南澳Ⅰ号”沉船文物的出水,瓷器将如何进一步保护、在哪里安家?据羊城晚报记者了解,此事目前仍未板上钉钉。
昨天,记者在南澳博物馆看见一楼原展厅内正在建脱盐水池。南澳博物馆馆长黄迎涛说,瓷器长期泡放在海水中有一定的盐分,要作淡水浸泡脱盐处理才能避免龟裂。他介绍说,投资近10万元修建的脱盐水池一共有三个,建成后每个脱盐水池可一次浸泡72个塑料箱的瓷器。
“南澳Ⅰ号”上的文物最终将在安家何处?黄迎涛说,此前曾商讨三成文物留在汕头,七成文物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但目前仍未确定。黄迎涛和南澳民众一样,期待建“南澳Ⅰ号”博物馆,让更多的文物留在南澳收藏、展出,提升南澳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内涵。
边防官兵800多天护宝
发现“南澳Ⅰ号”的消息在2007年一经公布,一些不法分子就贼眼、蠢蠢欲动。此后的800多个日夜,24小时值守的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扮演着“护宝奇兵”的角色,出警3489人次、劝离不明作业船只87艘、驱赶可疑船只2132艘,紧盯“南澳Ⅰ号”所在的“三点金”海域。
据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介绍,所里几乎每一个官兵都接到一些陌生人的电话,许诺只要边防官兵大开方便之门,捞上来的文物所得“五五分账”,都被官兵一一坚决回绝。
在2007年“南澳Ⅰ号”前期勘探时,边防官兵叶金轮驻守打捞船、接送打捞队员,平均每天往返“三点金”十几个航次,被打捞队员戏称为“海上专职司机 ”。在云澳镇一处僻静海滩的一栋只有窗洞没有窗户、四面透风的烂尾楼里,“南澳Ⅰ号”的雷达监控点就设立在三楼一间用木板隔成的小房间里。白天黑夜,这里都值守着两至三名官兵,一旦有船只在“南澳Ⅰ号”所在海域停留超过10分钟,雷达系统便会发出警报,派出所官兵10分钟内便驾艇赶到现场。去年中秋节,雷达发现可疑船只,派出所门口还有几个人鬼鬼祟祟。为了不打草惊蛇,官兵们换了便服分批离开派出所,抄小道到码头汇合出艇。当时正值南风南潮,摩托艇根本无法靠近“南澳Ⅰ号”海域,官兵拉响警报作为震慑,与可疑船只僵持了近半个小时,可疑船只见无机可乘,最后只好离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