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带着人民一腔深情 小平您好标语问世幕后的故事

www.sinoca.com 2009-09-25  解放日报


  一条标语的问世

  “小平您好”。

  它向这个世界展示的时间不过短短几秒,却在一瞬间撞击了无数人的心灵。它的定格,为中国留下了一条一段历史时期中很有影响力,也富有象征意义的标语。

  它是人们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激情,是对领袖既尊重又民主的深情。

  它是一个时代真诚的情感表达,也代表了一个时代鲜明的历史所趋。

  这是许多人记忆深刻的一个场景,这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条标语。

  然而,它是怎样从来自普通群众的一句简单问候,成为一条新时代的经典标语?它问世前后的故事又是如何?

  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解放周末》再度寻访这一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体悟标语背后的深情与内涵。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决定制作一幅横幅,在第二天的国庆游行中表达自己的心声

  “我直到9月30日下班后才拿到国庆阅兵仪式的采访证。”74岁,已退休多年的原《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这样拉开了话匣。

  在往常,类似国庆这样的重要活动,《人民日报》总有三四个采访名额。但不知为何,那年只得到了一个天安门场内的摄影采访证。焦急的王东连忙打了申请,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最后时刻拿到了第二张采访证。

  这天晚上,王东的长镜头、三角架被运进了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前金水桥东侧,有一个专门为摄影记者搭建的平台,除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影、八一厂、《人民画报》的“长枪短炮”,都连夜“埋伏”在这里。

  眼瞅没有自己的位置,王东赶紧让报社车队的师傅在边上做一个一米见方、两米高的台子———“如果能‘高人一筹’,就占据有利地形了。”有着20年摄影经验的他这样打算。

  在王东忙碌的同时,距离他西北方向几公里的北京大学28号宿舍203室,一群学生也在为十几个小时后的国庆阅兵游行做着最后准备。

  这是这些81级生物系学生期盼已久的一天。早在暑假期间,他们便提前返校,紧张地军训,练队列、喊口号、跳集体舞。9月,他们领到了统一服装,学校还发了彩纸,让学生扎成花束和小彩旗,天安门广场游行的预演也刚刚完成。

  晚上九点,几个同学正热火朝天地扎着纸花。忽然,有人说了句:“光喊口号,捧纸花,没有什么新鲜感。”

  时隔多年,郭建崴早已不记得是谁说的这句话。然而一句话就是一个引子,激起了在场的常生、郭庆滨、李禹、张、毛小洪、栾晓峰、王新力等人的兴奋。这群年轻人的热情被点燃了。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决定制作一幅横幅,在第二天的国庆游行中表达一下大学生的心声。

  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小平您好”四个大字用订书机订在了床单上

  横幅上写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

  最先想到的,是“改革要加速”、“教育要改革”。

  1984年,正是拨乱反正结束,改革大业拉开帷幕之时。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7月,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北京成立。风潮变换的味道弥漫在这个新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人们内心最澎湃的悸动。

  口号很好,但是都只说出一个“点”,不能全面、充分地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七嘴八舌之间,有人提议,不妨借此机会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情。

  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一致赞同。

  ———没有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这些今日的“天之骄子”恐怕仍散落在祖国各地,接受不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内心澎湃着的对中央领导同志的感激与敬意,一直在寻找着表达的出口。

  接着想到的,是“邓小平万岁”、“邓主席万岁”(小平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然而,话语落地,立刻遭到反对———充满个人崇拜色彩,明显“文革”遗风。

  所有的词汇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家最后决定,既然千言万语难以概括,不如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向心中崇敬的领导人问声好。

  “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因为太长了,缩略为“邓小平同志您好”。似乎还是不够简练,干脆把姓氏也省略,干脆直呼“小平同志您好”。

  书法较好的常生找来一张绿色的纸,一时找不到那么大的毛笔,就用擦桌子的抹布卷成小棒棒,蘸着墨汁写下了“小平同志您好”六个大字。

  李禹的新床单被瞄上了。六个大字往床单上一比划,床单不够长。不知谁说了句:“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吧。”大家七手八脚,将“小平您好”四个大字用订书机订在了床单上。

  这一刻,约是10月1日凌晨2时。

  这一夜,注定无眠。

  绿底黑字的“小平您好”,映衬在雄伟的阅兵方阵和壮观的游行队列里

  1984年10月1日,晴转多云。

  雄壮的军乐声中,天安门广场上万众欢腾。这是建国以来最隆重的首都阅兵式,也是1959年以来的第一次阅兵式。

  海陆空三军分列式,各兵种的方队走了过来。伴随他们的是各式新型武器、火箭、坦克等,缓缓通过天安门前。随后,群众游行队伍依次进入广场。

  各种彩车、模型生动地展现了全国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当仪仗队簇拥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仿铜色半身塑像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城楼上下迸发出热烈的掌声。

  王东早已处在“战斗”状态:一只1000毫米的长镜头对准了城楼,抓拍领导人的特写;一台莱卡m3相机挂在胸前,随时拍摄阅兵和游行场面。

  大学生方队向天安门走来了。与之前的威武、庄严不同,这个方队朝气蓬勃,欢腾跳跃,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鲜花挥舞,口号此起彼伏,广场上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队伍行近金水桥,突然,人群中变魔术似的打出一条横幅。绿底黑字的“小平您好”,在欢呼的青年学子头顶上方迎风展开。

  这一瞬,王东怔了一下。在隆重的国庆游行中,映衬在雄伟的阅兵方阵和壮观的游行队列里,这个手写的、毫不正规的横幅,让人感到说不出的意外。

  “新鲜!没见过这样的标语!”这是如今的他所能回忆到的当时唯一反应。

  “咔嚓”、“咔嚓”。

  本能地,王东举起胸前的相机,按了两下。再凝神,兴高采烈的大学生们如潮水般向前拥去,横幅不见了。

  在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广场上,这个长不过两米的简陋横幅,像一枚小小的叶子,在浩瀚海洋中浮现了几秒,就被一朵又一朵欢腾的浪花淹没了。

  没有职务头衔,没有任何形容词,像是对挚友,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的长者

  “小平您好!”

  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中国人内心的天空,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共鸣。

  此时此刻,来自武汉空军政治部的黄略,正在阅兵式中担任军乐手。

  “我直视广场前面走过的群众游行队伍,用余光看着乐队指挥。这时突然看到有人举出一个横幅。最先举起来、举得最高的是中间一个字‘您’,我还没反应过来,旁边几个字也接着高高举起。”

  “小平您好!”黄略在心里默默地念了一遍,抑制不住地笑了。

  此时此刻,来自广州的“中国英模”公方彬,正在观礼台上应邀观礼。他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精彩,泪水喷涌而出,为这浓浓的深情感动:“群众对每个作出贡献的领袖都是真诚敬重的。”

  此时此刻,剧作家苏叔阳正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国庆阅兵:“我看到几位快乐而自豪的青年闪过屏幕,他们高举着一幅简单的横幅,四个大字动人心魄,叫做 ‘小平您好’ 。我立即欢叫起来, 一股热泪滚下面颊。”

  此时此刻,在北大团委文化部工作的徐小平正和同事们在小院子里收看直播。十几人几乎在同时跳了起来。一整天,“小平您好”这句话在徐小平心里反复浮现,一股非凡的激情激荡着他的心。

  ……

  1984年的中国人民,曾经参加过数不清的群众活动。不论是声援古巴,还是声援巴拿马,也不论是欢呼原子弹爆炸成功,还是欢庆发表“最新指示”,这35年间,口号喊得最多的就是“万岁”、“万万岁”,对领袖的崇拜乃至膜拜,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思维,烙刻进意识的深处。

  而这一刻,却是一声真切轻柔的“您好”。

  而且,没有职务头衔,没有任何形容词,像是对亲人,像是对挚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的长者。在这一声轻轻的问候与呼唤中,领导者不再在神坛上高居,而是成为人民中的一分子,是人民最贴心的朋友和长辈。

  电视镜头中,人们似乎看到,小平同志一侧脸,露出了会意的一笑,向人群招了招手。

  这招手,为“小平您好”作出了最自然也最美好的回应。

  “好,就是它了!”保育钧一锤定音

  1984年10月1日这天,“小平您好”这横空出世的四个字,震撼着人们的神经,让无数人欢笑,也让无数人流泪。然而,它也确确实实地让好几个人犯愁伤神了好一阵。

  10月2日凌晨1点,编完几篇通讯、特写,《人民日报》夜班编辑曹焕荣、徐如俊到摄影组选起了照片。

  桌子上,几十张照片摊开着。此时,一版编辑已把要用的照片挑走了,四版是报道阅兵、游行的摄影专版,编辑们也已将看中的照片拿走。

  一片黑与白中,曹焕荣一眼看到了《小平您好》。“白天,这幅照片的画面,在电视直播中一闪而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它能不能见报,尤其是登在《人民日报》上?曹焕荣的脑子转开了。

  回到办公室,曹焕荣把预选的6幅照片交给当晚负责二版的编委保育钧,并向他推荐《小平您好》。

  看到这幅照片,保育钧连声道:“不错!好!好!”马上把它从6幅照片中挑了出来。可不多会儿,他又挑出另外一幅,画面是欢乐的学生举着“祖国万岁”、“我有一颗中国心”等标语。

  看直播时保育钧还在担心摄影记者是否拍下了这场面,此刻,他却犹豫了。

  这种思考是免不了的———国庆游行的预演中并没有这个场面,大学生自发打出“小平您好”横幅这一激动人心的举动,事先谁也未曾料到。

  手拿两幅照片,保育钧陷入沉思。

  时间一分一分地消逝。通常,截稿时间是零点,可此时已两点多了。唯一可以咨询的游行指挥部,也因时间太晚,找不到人。

  必须当机立断。

  编辑们围拢来,反复思忖,交换看法。曹焕荣记得,当时保育钧说:“这个场面很亲切,表达了年青一代对小平同志的由衷敬意。我看能发。”徐如俊也说:“这是一张难得的照片。”

  在场的编辑一致同意。 “好,就是它了!”保育钧一锤定音。

  这张照片仅《人民日报》就刊登了7次,篇幅一次比一次大

  1984年10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中部,刊登了一张照片。说明词非常平淡:“大学生游行队伍中的一个场面。”

  就视觉效果而言,这张照片并不出色———透过薄雾、逆光拍摄的,画面偏灰,构图也很一般。

  然而,人们知道,欢腾的大学生、快乐的人潮、极富动态的画面……王东用1/125秒的时间定格下的历史瞬间,为中国留下了一个一段历史时期中最有影响力,也最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

  祝贺电话从四面八方涌来:“真是一张好照片啊!”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川一语中的:“你拍摄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随之,群众来信像雪片般飞来。

  浙江江山县一位老同志给王东写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家的处境随着党的政策而改善。组织上给我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公职。前年新建了楼房,中堂上挂满了各种奖状和大团圆的照片,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这幅照片使我茅塞顿开,我想求一幅《小平您好》的放大照片,端庄地悬挂在中堂上。”

  更有乐山和成都等地的同志写信建议,把照片放到历史博物馆陈列,作为历史见证,让子孙后代同享这一刻。

  这一年的全国最佳新闻照片、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等等奖项,都被《小平您好》拿下。“我不知道这张照片至今被翻拍刊登了多少次。”王东只知道,单单是《人民日报》就刊登了7次,篇幅一次比一次大。

  人们的心灵震颤,如果必须要以一句话表达,恐怕只能是“小平您好”

  为什么,人潮中一条简短的标语,欢呼声中一句朴实的问候,立刻就被摄影记者抓拍到,立刻就被亿万双眼睛摄录心底,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瞬,成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经典?

  为什么,多年以后,1辆红旗敞篷检阅车、18个徒步方队、24个机械化方队,94架呼啸而过的飞机……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去。而仿若昨日的,却是那条小小的横幅?

  有专家学者,曾经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小平您好”广为流传的原因。然而,与其说人们喜爱这四个字平仄分明、琅琅上口,不如说这最直白、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其实是一次个人情愫的举国共鸣,是一个时代情感的由衷表达。

  这种情感,生长在田间地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开了人们满脸的皱纹;

  这种情感,生长在工厂车间,激情萌芽的民企,恢复活力的国企激荡着人们总是滚烫的鲜血;

  这种情感,生长在菁菁校园,长满老茧的手握住了钢笔,知识荒芜的时代终于被求知若渴弥补;

  这种情感,生长在城市街角,姑娘小伙们精心妆点自己,走向日益富裕、日益美丽的日子;

  ……

  时代变迁、人生转折所带来的心灵震颤,如果必须要以一句话表达,恐怕只能是“小平您好”。

  此后多年间,涌现了歌曲《小平您好》、画册《小平您好》、纪录片《小平您好》、展览《小平您好》……“小平您好”成为人民认同并感激邓小平引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富强道路的一个象征。

  同时,它也是一个注脚,注脚着一个时代对群众与领袖关系的政治思考。“小平您好”,在体现对邓小平的极其尊重之外,又含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和亲切感。然而,这非但没有降低领袖的威信和魅力,反而使得领导人的形象更加亲民。

  “小平您好”,带着人民的一腔深情,带着一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以及历史的大势所趋,向着更久远的时空闪耀着。

  本报记者 曹静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庆祝中国国庆:北京搭建立体花坛扮靓京城(组图)
下一篇:大师泰戈尔1940访问中国 偏要睡陆小曼家的破床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