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鸡鸣山古铭文揭开十庙之谜
●谁家的千年古井藏在了北极阁公园?
●猜猜看,鸡鸣山上的“十庙”究竟供奉何方神圣?
●北京东路上有个“关公庙”,你知道在哪里吗?
韦世林是南京邮电大学的退休职工,也是个业余考古爱好者。今年夏天,北极阁公园成了韦世林最爱的去处。因为,他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前所未闻的“民间石器园”,更令他着迷的,则是民间石器园里的两口石井。在韦世林眼中,这两尊看似平常的石井栏,实际上却是 “不可多得的国宝”。
石井栏到底藏有什么玄机,能配得上国宝的称号?对此,韦世林有充足的理由。为了验证韦世林的推测,记者找到了相关专家,揭开了石井的身世之谜。
民间石器园位置示意图 制图 李荣荣 北极阁公园里藏着价值连城的国宝?
出了玄武湖公园,在解放门右侧有一条小路,曲径通幽一直向西延伸。顺着山势下行,过了鸡鸣寺的后门不远处,路的右旁冒出一方石碑,上面刻着“民间石器园”五个字。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最先映入眼中的,就是两口古老的石井。
说是石井,实际上称石井栏更恰当,因为井内并没有水,而是和地面一样高的土地,上面被树叶和枯枝覆盖着。
两尊石井栏大小一样,外壁都是六边形的,内壁是圆形,上面有许多深浅不一的凹槽。韦世林指着东边的石井栏告诉记者,石井栏高68厘米,外边的长度是66 厘米;内壁上这些深浅不一的凹槽,一共有42道,看上去应该是吊水桶的绳子在井壁上摩擦形成的。记者用手比划了一下,有的凹槽深度将近10厘米。这个深度让记者不由心生疑惑,如果这是井绳摩擦形成的,那该是什么样的绳子,又得经过多少年才能磨出这么深的凹槽?
在韦世林的示意下,记者又仔细观察了石井栏外壁的其中一侧。最初,韦世林就是被这一侧的铭文吸引的,也正是这些铭文,让他认定这两尊石井栏就是“国宝”。
因为长期的日晒雨淋,大部分铭文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记者仔细辨认,确认上面的几个文字应该是:十庙 古三皇庙 医药成衣仝人。同样的文字,也出现在西边的那尊石井栏上。
这些文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它能说清这两口古井的来历吗?
“十庙”是一座庙还是十座庙
韦世林告诉记者,为了搞清楚铭文的意思,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有了一点眉目。
“‘十庙’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建造的。文献上说得很清楚,当时就建在鸡笼山。”
按照韦世林的提示,记者找到了明代人陈沂的《金陵古今图考》一书,在《境内诸山图考》一节中,的确有关于鸡笼山的记载:“钟山之右,近之为覆舟、鸡笼,在宫城之后。”意思是说,在钟山的西边依次有覆舟山和鸡鸣山,它们的位置就在宫城的北边。这里的鸡笼山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鸡鸣山,覆舟山则是现在的九华山。
《金陵古今图考》中,还附有一张《明都城图》,在这张地图上,“十庙”两个字就标注在鸡鸣山的位置。
明朝时期,南京城的确有个“十庙”,不过,这个以数字命名的、听上去有点奇怪的庙,是祭祀谁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又翻开了《洪武京城图志》。《洪武京城图志》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礼部纂修的,它是权威的官方版本,上面也许会有关于“十庙”的详细记载。
果然,在《洪武京城图志》中的《庙宇寺观图》上,记者再次找到了“十庙”,位置也标注在鸡鸣山。不过,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在“十庙”两个字下面,画了两排密密麻麻的建筑,数一数,居然有19座之多。
所谓“十庙”,难道不是一座庙的名称,而是指十座庙?
朱元璋祭奠老乡刘邦留下笑柄
记者找到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季士家研究员。听了记者关于“十庙”的疑惑,季老笑着说:“这十庙,既不是一座庙,也不是十座庙。”他同时还表示,这里的十,应该是个概称。
原来,朱元璋统一海内,定都南京后,为了在思想上控制百姓,先后在鸡鸣山一带建了多座庙宇。例如,洪武二年,在鸡鸣山建造了功臣庙。功臣庙里供奉的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以徐达为首,论功列祀共21人。这些人物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除了这 21个人,功臣庙还附祭滕国公顾时以下的288人。加起来,功臣庙祭祀的开国元勋共有309人。
功臣庙建好后,又先后在鸡鸣山一带建起祠山广惠庙、普济禅师庙、五显庙等三座庙。同时,朱元璋还下令把南京城及近郊的城隍庙、帝王庙、真武庙、卞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卫国公庙、关羽庙等9座庙,也改建在鸡鸣山。
据说,这其中的帝王庙建好后,朱元璋特地到老乡刘邦的牌位前敬了一杯酒。在祭祀刘邦时,朱元璋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意思是说,只有他和汉高祖刘邦是布衣出身得天下的开国之君,很了不起。不过,朱元璋这话,却为后世留下了笑柄。“大家都知道,刘邦当初是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大小是个官。朱元璋呢,就是地道的布衣了。所以,按传统的说法,朱元璋在说这话时,颇有点高攀的意味。”季老笑着向记者解释这段“言语官司”。
“因此,准确来说,《明都城图》上标注的‘十庙’,实际上是十三个庙。”季老最终向记者揭开了“十”的含义。并且,由“十庙”,季老又想到了一条“不得不说的河”,那就是进香河。
进香河的来历与十庙有关
在东南大学旁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称为进香河路。这条路被中间的绿化带一分为二,它南接洪武北路,北抵北京东路,是一条交通要道。光听名字,人们常常误以为,这条路的名字叫“静香河路”,而且还会把它和“静谧”“书香”一类的词联系起来;实际上,进香河的得名,和“十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明代初年,朱元璋把散在南京城内城外的庙集中到了鸡鸣山,一时间,来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在鸡鸣山下有条潮沟,是三国时期孙权命人开挖的,但是因为长期淤塞,已经废弃不用了。为了解决香客的交通问题,朱元璋下令疏通了潮沟。疏通后的潮沟向南延伸,联通城内的河道,一直通往外秦淮河。逢年过节,南京城内外的香客们坐着船来鸡鸣山上香,盛况空前。
后来,鸡鸣山下的这条河就被称为“进香河”了。
随着陆地交通的发展,人们渐渐倾向于选择速度更快的陆地交通。进香河里的船只越来越少。1958年,由于南京市政建设的需要,进香河被改成了一条暗河,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原河边的土路被拓成了宽阔的左右分道的进香河路。
三皇庙祭祀的是哪三位皇帝
听了记者介绍的关于两口古井的情况,季士家推测:这两口古井,原来应该在“十庙”里,也就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十三个庙的其中一个里面。不过,记者经过仔细核对,发现铭文上所说的“三皇庙”并不在“十庙”之内,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十庙’当中不是有个帝王庙吗?这帝王庙,又叫历代帝王庙,说到历代帝王,就和三皇庙有关了。”季老告诉记者,鸡鸣山上的帝王庙,建于洪武二十一年九月,是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庙分五室,中一室供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他们正是传说中的使中华民族从野蛮时代步入初步文明时代,并揭开华夏民族文明历史第一页的“三皇”。因此,在历代帝王庙中,三皇的位置摆在最首。
根据历史资料,季老认定,民间石器园的两口古井,就是明代修建的三皇庙里的古井。不过,对于井栏上的“医药成衣仝人”几个字究竟代表什么,季老却没有把握。他决定亲自到现场来一看究竟。
古井栏和明孝陵神道石刻是“胞兄弟”
9月11日早上,在记者的陪同下,季老来到了北极阁公园的民间石器园。
季老俯在井栏上,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然后下了一个结论:“这是青龙山的石头,和明孝陵神道石刻用的石材是一样的。”他指着石头上的纹路对记者说,“你看,这种细细的红色纹路,是青龙山上的石头特有的。这种石头学名叫石灰石,南京人俗称青石。”
看到井壁上的凹槽,季老又有了新的观点:“从凹槽的深度来看,古井的年代不止明代,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季老说,古时候,人们喜欢用棕绳做井绳,因为棕绳有油,不怕水,结实,不易烂。尽管如此,要在坚硬的青石上磨出如此深的凹槽,而且是42道,没有上千年的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季老开始琢磨石井外壁上刻的“医药成衣仝人”几个字。关于这几个字,民间考古爱好者韦世林认为,“衣”指衣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医药行业的思想、学说、技能有了传人。
季老看过后,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要搞清这句话的意思,先要搞清楚‘仝’的意思,‘仝’其实是个通假字,通‘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同志’就写成‘仝志’。”至于这几个字的意思,季老用了一个通俗的说法来解释:“就是专门给医药行业从业者做白大褂的裁缝。”
季老经过仔细辨认后,又确定,“医药成衣仝人 ”几个字下面,还有“公立”两个字。所以,完整的铭文是:“十庙古三皇庙医药成衣仝人公立”。这几个字把两口古井的身世说得一清二楚:古井栏的石材取自江宁青龙山,在明代以前,井就已经在用了。洪武年间,朱元璋命人修建了十庙,这两口井就在当时的历代帝王庙内,而且是专供三皇庙使用的。至于井的捐赠者,则是一群裁缝,他们的职业是负责为医药行业的人制作“工作服”。
至此,两口古井终于身世大白。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帝王庙的古井如今还在,帝王庙的建筑为何踪迹全无了呢?它的原址,是在民间石器园吗?
古井为何流落到了北极阁公园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找到了玄武区文化局。负责文物管理的刘敏告诉记者,明朝迁都北京后,于嘉靖年间,在北京兴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帝王沿袭南京旧制。后来,南京历代帝王庙被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历代帝王祭祀场所。如今,帝王庙遗址就坐落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而南京的帝王庙遗址,在太平天国时期已经彻底被毁坏。
上世纪80年代,在玄武区的文物普查中,普查员在保泰后街发现了这两口古井。据考证,当时的位置也就是原来的三皇庙遗址。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北极阁公园管理所主任的陈国栋,提议建立民间石器园,在他的协调下,玄武区文化局将作为区文保单位的两口古井拨给了石器园。因为古井重达一吨,当时是用大吊车才运到现在的位置的。
-延伸阅读
朱元璋所建“十庙”今何在
明朝迁都北京后,洪武年间兴建或重建的“十庙”也先后被废弃或毁坏。清末,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南京城内鸡鸣山一带的“十庙”建筑遗址彻底被毁坏。
如今,还能寻得到踪迹的明代“十庙”遗址仅有一处,即位于北京东路41号的武庙遗址,民间也叫关公庙。明朝灭亡后,清政府把武庙改为文庙。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期间,这里成为宰夫衙,后毁于战火。同治年间,在两江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的建议下,文庙迁至朝天宫另建,遗址经过重建后,恢复武庙旧称。民国时期,经过翻修的武庙,被定为国民政府考试院办公地点。
现存武庙大殿为砖木结构的重檐歇山顶(注: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样式建筑,气势雄伟。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