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安/美国华尔街掀起的金融海啸,总体上是中国的一个机遇,提升了中国的相对综合国力,并加速了中国崛起的过程。但后金融海啸的中国,正如全球金融市场一样,还是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今年初,一名中国学者在论坛上指出,“金融危机的好处对中国妙不可言。”这说法生动有力,但也可能是过于笼统及政治不正确,他过后在报章上刊登一篇比较平稳的学术文章。
回顾中国在金融海啸一年来的经济发展,他此言不差。金融海啸虽然冲击中国的出口,但是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配套及庞大的外汇储备,让中国保住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金融海啸后,美国与中国经济实力此消彼长,中国的国际地位急速上升。美国接受了中国晋升强国的事实,提出了中美两国集团(G2)共治世界的理念。
不过,北京对这个理念的提出,忧喜参半。喜的是,美国这个奉行单边主义的强国,终于愿意与中国平起平坐,还提出要与中国“同舟共济”。忧的是,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肩负强国的国际责任。因此,中国领导层在金融海啸后一贯的立场是,中国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北京也不断自我警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毕竟,后金融海啸的中国经济,也显现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刺激经济配套如何退场
首先,与其他参与救市的国家一样,中国当局必须判断在什么时候结束经济刺激配套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海啸后,各大经济体都纷纷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市场投入大量资金,以增加流动性资金。中国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人民币,而今年上半年银行的新增贷款高达7万3700亿,比全年目标5万亿高出许多。市场资金流动性急速增加,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市场估计,有高达1万亿的新增贷款流入股市。此外,中央企业挟持大量资金拉抬“地王”的投标价。另一方面,民众则抱怨房价过高,负担不起。
由于外需疲软,中国的产能还处在过剩的阶段。但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意味通缩可能很快转变成通胀。市场预期,中央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随时会转向,因此密切关注政府领导及财经官员的讲话,并在股市及房市先作出反应。为了稳定大局,中国政府多次信心喊话,重申积极财政政策不变。但市场人士相信,积极财政政策不会长期持续。政府的刺激经济配套如何退场,市场及政府正在进行博弈。
“再国有化”和“国进民退”
其次,金融海啸吹倒了不少自力更生的民营企业,而受保护的国营企业,财政实力反而增强。政府在金融海啸后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要在包括钢铁、汽车、纺织、轻工等行业中,通过兼并小企业,做强做大。蒙牛集团最近将20%股权出售给国营的中粮集团,而其创始人牛根生也将内蒙古蒙牛公司董事长的职位让给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伦敦《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出现了“再国有化”和“国进民退”的浪潮,国有企业市场份额再度扩张,而民营企业则成为破产和被兼并的对象。
尽管中国的新增贷款激增,但投资于龙筹股的新加坡股民不难发现,不少中国民营企业面临融资的困难,甚至倒闭。然而,中央企业由于肩负“走出去”投资的使命,资金供应不断。中石油日前便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提供30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此外,从力拓事件到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介入国有企业与外资银行签订的衍生产品交易反映出,政府积极为国有企业护航。官商结合是否会滋生权贵资本主义,并影响中国的国际行为,是外商关注的发展。
刺激内需效益有待观察
其三,金融海啸迫使中国检讨出口拉动的经济战略,转向刺激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以弥补出口的衰退。中国政府推出了家电下乡及旧车换新车的补贴政策以刺激内需,然而,中国的消费只占中国生产总值的35%,而美国则高达70%,这个转型因此需要一个过程。它不仅涉及到贫富悬殊及失业的问题,也牵涉到储蓄向政府和国营企业过度倾斜。这既是个经济现象,也是个政治课题。
美国华尔街掀起的金融海啸,总体上是中国的一个机遇,提升了中国的相对综合国力,并加速了中国崛起的过程。但后金融海啸的中国,正如全球金融市场一样,还是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