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却从未远去”。好像“攒鸡毛凑掸子”,很多鸡毛凑一块儿还是鸡毛,变不成钢铁,“大”不等于“强”。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不久前,风景如画的杭州因一场盛况空前的大会备受关注。一年一度的“中国企业500强”在这里发布。500强龙头企业的霸气弥漫在杭州上空。
利润首超美国的“500大”
中国企业前10强的分别是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工行、中国移动、建行、人保、中行、农行、中化集团。数据显示,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500强中的占比继续提升,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已超过英国,达到创纪录的34家,实现“超英”。而就利润而言,中国500强以净利润1706亿美元,成功超越净利润989亿美元的美国500强700多亿美元,整体绩效已居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500强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正在缩小,值得庆贺。但是,这利润的“含金量”却不够高。有意思的是熏当人们渴望已久的“赶超”真的到来时,外界并没有因此而兴奋欢呼,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分析。对此《人民时评》——500强不能总是“大老粗”。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会上直截了当地说,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企业不仅要做大,更重要的还是要做强,强而不大,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指出,美国前10位最赚钱的企业,5家属IT,两家属能源,其他分别属零售,日化和医药,美国民营企业则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成长;中国最赚钱的10家企业中,6家属银行,3家属能源,1家属通信。高新技术企业、新兴能源企业偏少,国际品牌、跨国集团更少。不少500强企业的经营绩效凭借的多是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不是管理红利与技术红利。这并不正常,银行利润最高,说明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很高。还有人指出,中国500强企业中只有220家涉及海外业务,国际化程度在三成以下的企业占86%。中国大多数企业依然以低成本优势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此外,8年来,500强的前10名始终被“国字号”垄断巨头盘踞。这次的500强榜单中,位列前35位的都是国企,民营企业寥若晨星。当前很多中国企业的强依然是依赖于资源和制造业优势,而不是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中国企业还迫切需要在自主创新、技术竞争力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运作等层面下工夫。
绩效指标“首超美国”未必就可以证明中国500强真的比人家“强”。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企业所受的冲击远远大于我们。数据显示,中国500强的净利润较上年下降了12.4%,而美国500强较上年大幅缩水84.67%,创下最糟糕的纪录。这样看来,原来不是我们“进步”了,而是在大家都退步的情况下,人家退得更多而已。
就如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王基铭所说的那样,这不能说明中国企业500强的综合竞争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而是中国企业的政策环境、国内市场环境比较好。所以对于中国企业500强今年实现的“超英赶美”,应该多一些冷静,甚至是多一些忧虑。
然而从另一角度乐观地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其实同样需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同样的困难时期,中国企业500强依旧能够实现净利润1706亿美元,接近美国企业500强利润的两倍,其中功绩,也不应全盘抹杀。
到底如何做大又做强
作为500强企业的掌门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也说:“我们具有特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很少的,特别是有自身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更少。如果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的后劲就不会强。
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我们还面临很艰巨的任务。”中国500大必须做强,变成真正的“中国500强”。面对一切危机就更加不会“落后”。企业做强与做大一样,有两个目的,一是打败别人、生存下去,另一个就是赚钱。赚钱与生存,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推动力量,它是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这种市场逻辑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可以预见企业的未来之路。资本主义企业,随着“工业革命”,就开始开拓“世界市场”,从而成为跨国公司了。进入那些尚处于手工业阶段的地区,资本主义企业可以获得原料、市场和超额利润。世界上哪里利润高,资本就流向哪里。
咨询企业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说,一些中国高管的情绪令人忧虑,流露出自满,认为西方管理经验不适合中国,只顾眼前。还有一种是自信,认真吸取金融危机教训,寻找长远机会,进而参加游戏规则的制订。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说,“我们的大企业要进一步走出去,利用世界市场发展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积累。”中国500大的净利润,基本上是在国内市场赚的钱,其利润率是美国500强的5倍以上。国内市场利润这么丰厚,而“世界市场”利润又是如此微薄,在这种情况下,要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就有违市场逻辑,不符合资本和企业的特性。
从世界企业发展史来看,跨国公司在成长之初,就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市场,做大与做强是同时进行的。国内市场不是他们的温柔乡,相反,他们把世界市场当成他们的温柔乡。中国反其道而行之,国内市场是企业的温柔乡,而世界市场却是他们的梦魇。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了一个逻辑悖论。政府不可能改变资本的特性,官员不可能推翻市场的逻辑。中国500大想通过走出去来做强,首先必须走出国内市场这个温柔乡,从市场的逻辑怪圈中突围出来。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说得好,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瓶颈主要是,第一,我们到国外收购的经验还不充足。比如中铝收购力拓,本来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而且被人家耍弄了。现在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大,中国企业实力在增加,我们面临着走出去的时机,面临着向跨国公司发展的过渡,现在的企业只是在国内强,还谈不上跨国强大和出国强大,现在要培养自己的跨国人才和与国际企业打交道的经验。第二,我们的企业与世界上大的500强企业相比还缺乏熟悉金融和资本运作的人才,所以中国的企业主要是在国内,在走出去的背景下,要培养跨国公司的经验,要了解海外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运作。
民营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略感欣慰的是,在入榜的500强企业中,民营、非垄断性企业排名虽然不靠前,但所占比重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我们看到,沙钢是中国企业500强,更成为首家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民企。
民营500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消费者至上理念,垄断企业真应该虚心学习。
此外,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民营企业形成强烈的市场冲击。而中国的各大垄断企业不仅只“感染”到较小的金融危机,更在国家政策的护佑下一路安全通过。反观美国民营企业,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创造10.69万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可见其在大风大浪中顽强的生命力。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呢,却呈现“国进民退”的态势,联想从去年的28名退居到今年的50名,海尔从去年的34名下滑到今年的48名。相比之下,我们看到的是垄断企业的强势和民营企业的生之维艰。
有人说,我们最大的软肋是,有大企业,却没有大品牌,不说世界级的大品牌,就连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也很少见。品牌是一个企业、特别是一流企业的灵魂。中国一些大企业没有大品牌,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的无限度扩张导致企业不可能专心做好品牌。“中国企业500强”就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不仅仅是经济形势和我国企业的实力,也照出了市场经济背后隐身的行政权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国企的壮大,也意味着民企相对弱小。所以,在这面“中国企业500强”的镜子中,也看到了一些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
日本战后30年,出了索尼、松下、东芝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大众消费类企业,并且都曾推出了行销全球的独创产品,比如,1979年索尼发明了“随身听”,1985年东芝发明了笔记本电脑灯。大众消费类企业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日本经济的短板。在20世纪世界出现的重大发明和新产品方面,日本整体来说贡献不大,然而在32项重大产品的商品化方面,美、欧分别只有6项和2项,日本竟有24项。甚至连韩国这样的“四小龙”,都有三星、LG等世界级的消费品牌。企业之伟大,要么像微软、谷歌能够独创盖世奇功,要么像索尼、丰田管理内功深厚,要么像可口可乐、奔驰宝马独领风骚、一统江湖数十载,这些可都是伟大的民营企业。只有这样的“龙虎榜”才是真正让百姓自豪的“英雄榜”。
与之相比,中国改革开放30年,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大众消费类的世界知名品牌。几年前,在这方面被寄予厚望的是海尔、联想和TCL等,但从几家企业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其路尚远。
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已超过1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60%。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从最初的小摊小贩,历经重重阻碍终于长成撑起国家经济半边天的大树。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民营企业就一直都被视为国有、集体经济的“补充”,所有制的歧视无处不在。
有人曾对各种类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做过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2年,中国大中型企业平均寿命7-8年,而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3年。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可以归结为民营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和有效的组织构建,但是,其中的体制性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姜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