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于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字形进行微调,并增加和恢复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的使用。这一调整牵动了不少专家和群众的“神经”:汉字“整形”是否是有理却无益呢?
改革:依据字理,还是使用?
尊重汉字结构和考虑宋体风格是这次汉字“整形”的两大重要原因。《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表示,44个汉字的调整,将使宋体字笔形保持一致,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更利于教学和使用。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彭泽润教授告诉记者,以“亲”“条”“茶”“新”等字为例,把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确实符合字理,也符合符号学的原理,因为构成符号的部件要尽可能地少。除此之外,作为汉字重要检索定序方式之一的笔画检字法,是依据“横竖撇点折”为序的。调整与大多数汉字不一致的笔形变异,让笔画趋于统一,也将使字典中笔画检字更加简便。
但针对汉字“整形”带来的好处,天津市语言学会副会长谭汝为教授却认为“意义不大”,“这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维持现状不改,也不会引起什么不良效应。”
教育部语用司推普处处长袁钟瑞则认为,“字理”并不能成为用字变更的依据,从“字理”出发,条条理由都站得住脚。但用字变更问题必须从社会应用出发,从广大群众是否能接受、变更的经济成本大小、是否会制造新的用字混乱等后果考虑问题。
针对《字表》中繁体字如“ ”等字的增加,多数专家认为此番做法意在解决汉字中“一简对多繁”的问题。但袁钟瑞认为,这种做法却并不可取,因为此次字表中仅收录几个繁体字,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影响:导致规范,还是混乱?
王宁教授表示:“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字体,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但不少群众却认为“影响不小”,这些字的读、写不一致,势必会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一定的混乱。今年已经63岁的天津市民寇巧明坦言:“文字,就是一种交流和认知的符号而已。这44个汉字,我都用了快一辈子了,改是改不了了,说实在的,我也不希望改,这不仅是我的习惯,也是所有中国人的习惯。”天津市民张鹏表示,汉字就是一种符号而已。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因此,不论是仿宋体还是楷写体,根本没有必要修改。
“现今宋体、楷体两种字体的体形不同,人们心中其实并没有差别意识。但是如果强调宋体字形有变,和楷体、手书字不同,就容易导致汉字标准字形的混乱,也容易导致汉字书写的不规范。”《北华大学学报》“语言规划与现代化”专栏责任编辑李开拓告诉记者。
李开拓指出,有些字在规范字形时要慎重,要考虑大众已经习惯的用法,不要本意是在“规范”,反而“更乱”了。以前规范汉字读音时就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天津资深媒体人安冬认为,这44个汉字一旦被整形,全社会不仅要经历习惯被改变的痛苦,还将要付出巨大的物力和财力。别的不说,各种教科书、字典就要进行修改,类似的标牌、公司名称、身份证、户口、电脑输入法等,都要进行修改,这些修改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文字必须保持长期稳定,才利于汉字的规范使用。”袁钟瑞说。
解决:聚焦学术,还是社会?
一个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一经出世,竟招来专家和群众之间如此大的争议。人们不禁要问,正在征求意见中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究竟是专业的学术问题,还是全社会都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彭泽润认为:“汉语言文化属于基础性知识类别,加之其天然的大众属性、民族属性,容易得到众多人民的关注和议论。而汉字改革又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使用习惯问题,学术引领的同时不能忽略受众的反应。”
据了解,征求意见自8月12日开始后,社会上就热议不断。新浪网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逾九成网友表示反对。
网民张军直言,汉字整形,不靠谱,纯属瞎折腾,这等于是把健康人整成了残废。他还戏谑道:“专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一位署名“踏叶逐风”的网友认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轻易改动,不可取。
谭汝为说:“《通用规范汉字表》涉及问题很多,有类推简化问题,异体字问题,字形问题,还有社会应用的实际问题等。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问道于民,有利于字表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袁钟瑞认为:“如何在博弈过程中向群众有效传达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改革意图,如何呈现最真实的主流文化诉求,如何还原最具广泛的文化生态,如何去规避学者的闭门造车或者改变受众的惰性心理,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