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区位于温哥华市西南部菲沙河口的原住民部族马斯琴(Musqueam),昨日敞开大门,派出两位拥有华人血统的长老接待数十名对加华历史有兴趣的访客,除了介绍本身的历史文化之外,还详细忆述该部族与华人的深厚渊源。
该访问团由加华历史协会(The Chinese Canadian Historical Society)组织,一行近30人,昨日由马斯琴部族的两位长老,格兰特(Grant)兄弟,拉里(Larry)与霍华德(Howard)亲自接待,两人都拥有华人血统。
拉里介绍,马斯琴部族在菲沙河口栖息已经有数以千年计的历史,原本是一个战士社群,拥有自己专门的独木舟制作方式,较其他部族的独木舟快速灵活。像其他原住民一样,马斯琴喜欢整个大家族聚居在长屋(Longhouse)之内。
霍华德忆述,马斯琴部族在40、50年代初,仍然保存有5座长屋,而当时其他的原住民部族,包括大温至温哥华岛,几乎一栋也没有保住。这令马斯琴部族十分自豪,因该部族虽然身处人口稠密的温哥华市,但自己的文化传统还没有丢失。
拉里(右起)、Sarah Ling、霍华德等介绍马斯琴部族的文化与历史。
当年华人农场的房屋虽然荒废已久,但马斯琴部族还没有拆掉,保存下来。
拉里介绍马斯琴部族与华人的特殊关系。一直至50年代,马斯琴保留区之内,还有十多个由华人经营的蔬菜农场。到了60年代,才逐渐式微。比如该部族的办事处旁,原先就是“香港农场”耕地。
农场内的单身华人男子,不少与原住民女子结合,自组家庭。这也是马斯琴部族内不少人拥有用华人血统的原因。
拉里指出,当年联邦政府强令马斯琴部族放弃渔猎生活,改为务农,让不少马斯琴人难以适应。这些华人农场,在过渡时期,曾经给予该部族不少帮助。
霍华德又表示,当年华人蔬菜农场留下的房屋还有一些没有拆掉一直保存下来,虽然已经没有人居住,日渐荒废,但还是不忍心拆掉。他说,一些在农场长大的华裔,仍然不时回来转一圈,看一眼,缅怀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霍华德保证,将来就是要把这些房子拆掉,也会根据原住民的传统,以人手逐块拆卸,不会用推土机一推了事,以示尊重。
霍华德与哥哥拉里、戈尔迪(Gordy)以及一批亲人去年11月曾一同返回广东省中山市泗门村探亲寻根。
霍华德坦言,当初有点抗拒,因为路途太遥远,兼且与身在中国的亲人没有接触过,难以说出有多大的感情联系,但最后还是登上飞机。直到踏入父辈的乡村,离开祖屋还有半个街段远的时候,突然见到一位面容与加拿大一位叔叔相差无几的男子走出房屋。当时仅凭直觉,他一下子知道,眼前这个男子是自己的亲人,其后相认,才知道这位面容熟悉的男子,原来真的是自己父亲的幼弟。而一直压抑的情绪才一发不可收拾,全部爆发出来,热泪盈眶。霍华德认识到,亲情,真的难以舍割。
霍华德指出,马斯琴与其他不少原住民部族原本都是母系社会。母亲不仅是照顾家人,维系一家的凝聚力,而且是原住民传统的承传者。但由欧洲人制定的原住民法规,依据欧洲人的父系社会模式管制原住民,其负面后果是让原本的家庭纽带支离破碎。由于妇女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原住民自己的文化,也难以得到承传。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