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这里的华人移民虽然不象温哥华、多伦多那么多,但也有一群很执著的华人文学爱好者。他们成立的魁北克省华人作家协会给华人文学爱好者开辟了一块沃土,近两年不断结出果实。武汉来的移民张巽根今年出版了一本新书《晴圆集》,在花甲之年实现了他的文学梦,也给大洋两岸的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11月4日,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召开新书发布会,介绍作协成员今年新出版的两本新书,一本是张巽根先生的《晴圆集》,一本是崔颖的文化散文集《那一城,枫红枫绿》(本台另作报道)。
张巽根先生原居武汉,曾做过中学教师,后来从事教育研究。在国内时就发表过教育专著。2001年,他在54岁时随妻儿移民加拿大。按加拿大65岁退休的规定,他今年正好是退休之年。张先生爱好文学,三年前开始在蒙特利尔华文报纸的文学副刊上发表作品,赢得华人读者的赞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谈到这本新书,他说,“《晴圆集》是我的一个是个散文集,有338页,23万字。2012年四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除了有九篇是早年在中国国内写的,大多都是2009年1月20日在加拿大写了第一篇以后,在三年之内写成的。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在中国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诗歌,第三部分是重头,写在加拿大的经历,第四部分则是随笔。作品从对童年生活的追述,到移民加拿大之后的感悟,文笔细腻朴实,观察独到,情真意切,富含哲理。读来令人时而跟着落泪,时而会心而笑。
说到能在加拿大出书,张先生说,个人爱好文学,到加拿大能实现这个梦想,一是拜生活所赐,二是得到妻子的鼓励,三是得到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的支持。这样慢慢地把我的火点起来了。从此开始陆续发表作品。
别看是花甲之年才开始写作,张先生却有很系统的文学理念,他认为自己的创作理念第一是文如其人,作品应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一定要是我,是我的思想,我的感情,充分地表达自己。如第一篇《过年怀乡》,通过对小时候过年炸丸子时母亲不仅要拿捏好大小,还要凑够能平分给孩子们的个数,刻画出了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父母坚韧的性格,和对孩子们的慈爱。道出了游子在传统节日思念家乡的真切情感,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读到最后一段无不落泪。
“加拿大的雪还在纷纷扬扬的下,重复着没有意义的苍白。而在飞雪那边,太平洋的彼岸,我的故乡,会把它叫做瑞雪,是兆丰年的,下得有意义。不过,下起来又裹挟着太多的感性和理性。有时,雪花飘飘,变成催人泪下的潇潇的雨,雪景变成令人沉思的山景。这一刻,我想还是让加拿大雪的洁白,来覆盖他们吧”。
张巽根还要求自己的写作要有一定的深度,表现出思想性。他主张要有很深入的想法。如果一个人的理性没达到那个层面,没达到那个深度,也不会有那样的文章。“我这样想,要发掘自己,一定要做准备。如果没有很深厚的东西,出来的东西是单薄的”。
张先生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做出哲理性的思考,例如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作为一个曾经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他看到:“西人的许多文化是玩出来的,如赛车、弹琴,玩出了原创。西人的教育是以活动为中心,而中国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
由于此书要在中国出版,有些带思想深度的东西被要求删掉,对此张先生在坚持不果的情况下,只能感到很遗憾。
张先生也很看重写作中的个性,这一方面要依赖观察生活的细致,另一方面也需要善于创造出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他写六七十年代过年时人们排队买肉的情形。商店开门前有人拿着板凳或菜篮为朋友占队,但当商店一开门,这些东西就被挤出了队伍,排队的人们贴得是那样近,想插队的人和空气都被挤了出去。
《晴圆集》中的很多篇讲的是自己移民经历中的故事,也讲了其他移民的故事,各种性格,各种体验,酸甜苦辣,点点滴滴。不仅有血有肉,还有时不时闪耀一下理性哲思。目睹了世人为功利所累,贪欲膨胀,作者写道“傻一点,也许还得到更好的生存状态!它有点像秤砣,在另一头吊起深切的需要,还有快乐”。这里的“深切的需要”是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张先生说,这本书不仅实现了他的文学梦,还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愿望,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下看到的历史。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