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时曾看过张五常教授的几本散文。因为知识贫乏,写经济的部分往往看得一头雾水。但是几篇写老师的让我十分入迷,看了又看,很渴望能有那么好的机遇。回想起来自己加拿大留学所遇到的大学老师虽然没有像科斯(R.Coase)和赫舒拉发(J.Hirshleifer)那样鼎鼎大名,但也有几个让我记忆非常深刻。记忆,有些是因为教学方法独树一帜,有些是因为奇特性格的完美展现,有些让人心生敬意,也有些让人咬牙切齿而避之三尺。
第一天上课就完全傻眼
刚进大学时有动过副修法国文学的念头,所以就报了一门名字十分有趣味的选修课,叫做:“不只是晚餐宴会:1830巴黎沙龙文化”。当时看了课名就心中充满好奇,决定一探究竟。第一天上课,一踏进教室就完全傻眼: 一个长方形桌子围坐着20多个学生,大部分是女生,而且没有一个国际学生。不久老师走了进来,外貌很年轻,留个小胡子,感觉不过四十出头,头发却基本秃光了,想必是思考过多导致。老师自我介绍为Dr. Ferguson,不过北美学生对老师一般都直呼其名,所以我们都叫他Barry。教课方式以讨论为主,我因为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觉得格格不入。记得有一节课是听音乐聊感受,班上有不少主修音乐的气质美女,闭上双眸对自己眼前浮起的景象描述得绘声绘色,有故事,有情节,让我几乎惊呆了,觉得自己就算有如此的天马行空,怎么也不会有那样的口才。就这样连着好几节课自己没举过一次手,没发过一次言,感觉十分落寞。
让我自信心大增的激励
有一次下课后,Barry把我单独叫到一边,把一篇作业还给我,对我说:“松,你忘记写你的名字了,不过你的文章风格和分析角度很特别,我很喜欢,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了。希望你下节课可以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心得。”那一段短短的话,每一个字我都记得。那一次的激励,不但让我自信心大增,也慢慢开始融入了以讨论交流为主的课堂文化。后来,Barry成了我的学习导师,我虽然没有副修文学,但是特别在大学三年级时再次选了他的课,叫做“西方文明”。申请MBA需要推荐信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Barry,有哪位老师会比从大学第一天就认识的他更了解我呢?
MBA精神发挥到极致
想到MBA,几乎每门课都是以讨论做小组作业为主。老师大多数是某个跨国公司的前总裁或经理,或是现任银行和会计公司的高级人员,目的是要把最“时尚”的消息传达给学生。有一位扬名已久的国际金融教授,真是把MBA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第一堂课,就想出来不少千奇百怪的问题,随机点学生回答。答不出来,就数落一番。课上偶尔还会大叫,做出奇怪动作,开纳闷的玩笑,情绪浓郁处,甚至会掌掴自己。上他的课,好比坐过山车,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有一秒走神,不然随时会跌到谷底。他开了一家很大的全球顾问公司,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去过。一个个故事生动无比,对每个讨论的课题都能举出恰如其分的例子。有一堂课讨论文化,说到他第一次去中国时送给一个高官一面钟当礼物的故事,惹得大家笑翻了天。旁边一个中国同学吃过他的亏,边笑边轻声说道,“活该!”这位老师虽然非常尖锐,但对新加坡是赞不绝口。在他自己列的多个排行榜如最容易做生意的国家,最欢迎外来投资的国家等等新加坡都名列第一。每次讨论到新加坡我总能发表几句过来人的“专业意见”,老师也往往想不出可以批驳的地方,颇有满足感。
从幼稚园开始,遇到的老师不计其数。有时自己入课颇深,老师却令人失望。有些老师很好,自己却不懂得珍惜而错过了。眼看学习生涯还有不到一年就要告一段落了,会细细品尝所剩无几的校园生活,不舍错过任何一个向老师们学习的机会。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