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某月,国内的一位作家和一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向我咨询文科生在美国的就业情况。本文是为了回答他们的问题而写。我的观点仅供参考。
我们住在圣路易斯郊区时,邻居是一户美国人家。那家的女主人是位勤俭持家的全职太太。当时我还在做博士后,每日忙碌不休。看到她每日悠闲的样子,令我十分羡慕。
一日我与她闲聊显露此意时,没想到她却无奈地一笑:“没办法呀,我找不到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我疑惑着,再问:“你是学什么的呀”。她再答:“我是学新闻的”。随后,她又加了一句:“在美国,学文科的不太好找工作”。
记得我上中学时,流行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那时候的文科生,差点儿被我们列入另类。在我们看来,只有不会做立体几何和有机化学的人,才去学文呢。言外之意,学文科的孩子,脑瓜多少有点儿愚笨。
长大后,我才明白,学文的人,太让人羡慕了。上天入地,古今中外,他们无所不知。不久前,孔庆东教授还特别提到,如今在国内剥削理科生的富豪们,大多是学文科的呀。劳心者治人,几个文科生在桌面上简单操作一下,大笔银两就会从这家流入那家。
文科生在中国有用武之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美国也会游刃有余。我家邻居那位美国妈妈的窘境,是文科生就业美国的一个缩影。也许你会疑惑,难道说文科生在美国就没有任何出路了吗?中国的文科生来美国后,到底该怎么生存呢?
通常来说,美国的大城市一般会有中文报纸或期刊杂志社,这些出版部门会接收一些华人文科就业者。美国高中以及大学里的文科专业,会有一些华人就业者做教职员工。虽然如此,杯水车薪,供不应求,很多文科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假如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在美国,有一条能让文科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最佳途径,那就是,大胆地改行吧。
不管在哪个城市,美国华人文科生改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简单罗列几个。学中文的,在美国做理疗师;当年玩莎士比亚的,现在美国做电脑工程师;学法律的,在美国社区大学攻会计;学哲学的,在卖人寿保险;学新闻的,在做房地产。这个清单,其实可以继续写下去。简而言之,文科生改行后在美国从事的职业可谓是五花八门。
不管文科生改行多么热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科生改行后的职业,通常能为他们在美国争得一席富足的生存之地。他们不会为油盐酱醋和摆脱蜗居发愁,有些人还发财致富进入了高薪阶层。美金高楼,生活无忧,乐不思蜀,夫复何求?
假如文科生不改行,在美国能生存吗?不久前,我和一位华人教授交流时,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改行的文科生,学问一大堆,穷得叮当响。如果不改行,他们虽然能生存,但生活质量不尽人意。我认识一位美国华人报纸的记者,微薄的稿费和薪金根本不能足以让他维生。他只能一边在中餐馆打工,一边采访写稿送报纸。
也许是因为个人爱好吧,对美国的华人文科生,我尤其关注那些想固守文学阵地的那些准作家们。旁观他人,我不禁慨叹,想在异邦圆文学之梦,谈何容易?
据我所知,在美国能靠写作吃饭的华人作家大概只有严歌苓和裘小龙吧。写过英文小说“等待”并一举成名的哈金,他其实是位在大学就职的兼职作家。美国作家到底能挣多少钱呢?
如果没有好莱坞的介入,美国作家的薪水并不高。作家托比阿斯・巴克埃勒的调查显示,“美国作家在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时拿到的预付金中位数只有5000美元,而在出版多部小说后,预付金平均仅仅达到1.25万美元,也就是说,这些作家每年需要写上两部半长篇小说,才能达到美国人的平均收入线”。看到这些数据,从金钱的角度上看,谁还想在美国当作家呢?
虽然在美国作家难为,但我却注意到一个逆流而上的现象。美国有个叫“文心社”的写作团体,它的创始人是位名为施雨的大陆医学生。当年,她放弃了在美国行医的机会,却在文学世界里披荆斩棘。
弃医从文,谁能保证她就能成为北美女鲁迅或者张爱玲?她执着地写作,这又该做何解释呢?显然,她的选择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因为美国医生比美国作家的收入要高得多。我想借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穷人”中的一句话,来做个门外汉的猜测:“文学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文学是个深奥的玩意儿。文学是一幅画,又是一面镜子,它赋予我们激情”。大概是因为向往文学殿堂的瑰丽,人们才会爱吾所爱无怨无悔。
我和施雨并不熟,我对她的了解全部来自网络新闻。在我的生活中,我认识一位华人女作家。她高贵文雅,饱读诗书与中外名著。有一年,在她全职潜心创作长篇小说时,她的生活出现过朝不保夕的难堪经历。为了养家糊口,她不得不到处打工。只有当夜深人静时,她才能静心写作。这位为梦想而战的文科生,令我肃然起敬。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海外作家亦舒的几段话,“写作是一门非常奇怪的职业,成名之前,不是常常叫人看得起”,“写字其实同抬铁一样累”,“写作那么艰苦寂寞,唯一好处是自由创作”。但愿这几段话,能为坚守阵地的美国华人文科生们加油鼓劲。
遗憾的是,为了生存,在美国能够坚守原来专业的文科生并不多。大量的华人文科生在美国改行,是否遗憾?是否让人伤感?在我看来,也许美国多了些不起眼的电脑工程师,但中国却少了些可能大红大紫的作家或实话实说的新闻记者或精通国学的历史学家。
总而言之,由于专业的限制,为了在美国生存,文科生注定要面对更多的选择甚至是烦恼。有人欢喜有人忧,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中国文科生在美国面临的养家糊口的压力,几乎毁灭了文人们向往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悠闲。
的确,文学再美,它也代替不了土豆和面包。华人文科生抵达新大陆后,只有先站稳脚跟,才能再想着圆文学之梦。可以乐观地说,改行后的文科生,肯定还会有继续笔墨人生的机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历了苍海桑田的文科生们堪称是如虎添翼的典范。假如再重游文学殿堂,他们一定能挥洒自如地书写心中的梦。(陈晚)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