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主任主动邀请Tim见面。第二天,Tim带上简历就去了,当时这个系正好有个联席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ion,RA)的位置空缺出来,现在的RA要升职做助教。后来,Tim跟这位RA交谈后,又得知这位RA的博导也是Tim认识的同行,他们曾经在一起参加过国际会议。由于这些非常有力的熟人圈子的存在,Tim很快就得到了UBC的这份研究工作。
由于有UBC这个起步的平台,Tim在后来的工作中频频跳槽。在UBC工作两年后,Tim到了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Calton University)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一年之后,他离开了卡尔顿大学,跳槽到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光纤通讯公司。在这家公司工作不到三年,由于2001年网路泡沫的破灭,导致许多IT公司裁员倒闭。Tim先生所在的这家公司也未能倖免。Tim说,他在躲过了前两次裁员之后,终于在第三次被裁。失业之后两个月,有实力的Tim又很快找到了工作,是一家在蒙特利尔市的光纤通讯公司。然而,由于整个行业的衰退,一年后这家公司也倒闭了,Tim又不得不再次找工作。
Tim又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得到了一个香港光纤研究院的录用机会。他说,当时竞争非常激烈,7、80人争一个位置,但他仍凭藉实力入围。就在同时,他申请的另一份工作机会也来了,那就是他后来一直工作的这家燃料电池公司。他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他还是希望回到温哥华,这座他刚开始登陆的城市。
在这家电池厂,Tim凭藉自己的实力,参与了新产品开发及一些管理协调工作,一干就是5年,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去年,出于健康考虑,他不得不提前退休,公司为失去他而十分惋惜。
回顾这些年的移民经历,Tim认为,移民要扎下根来很不容易,在适应移民生活的过程中,一定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自负,也不要妄自菲薄。有实力一定要展示出来,秀给别人看,这样才能立足。
敢啃“硬骨头”
说起温哥华的移民生活,J先生最自豪的是他在SFU的留学经历。1988年,从东北某大学研究生毕业的J,来到SFU语言学系语音专业读研究生。他先读了一年的大四课程才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当时,该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只有他一人。
学习语音学需要有很广的知识面,学起来难度不小。当时一起攻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一共有4人,除J先生外,还有一名韩国人,其馀两人均是本地的西人。由于课程难度大,一位西人放弃了学习,J先生和他的韩国师兄最终完成了学业。J先生十分自豪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J先生在硕士论文中用数学模型独创了一个语音学方面的公式,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攻读完研究生后,导师希望J先生继续攻读博士。但由于读书生活负担非常重,要继续学业不现实,最终他选择了放弃读博,外出工作养家。
从SFU毕业之后,J先生在温哥华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工作。儘管他是学语言学的,但机械方面的知识丰富,触类旁通,很快上手。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每年为公司省下数十万元的费用,J在那家公司一干就是15年。
从1982年开始当英语老师起,J先生一直热爱教学工作,在SFU读研期间就已经开始教ESL。由于多年的专业积累,J先生在英语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学效果不错。如今,J先生和夫人开办了自己的教育机构,J先生负责教英语,夫人负责教数学,多年来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其中很多都进了世界名校。今年,J 先生指导的一名中国学生在SAT考试中取得了2400分满分的骄人成绩,令他非常欣慰。
回顾自己的移民经历,J先生和夫人非常感慨,他认为移民生活确实会有许多的困难,但不要惧怕付出,坚持下去终究是会有收穫的。另外,对自己要有信心,只要有真本事,什么时候都会用得上的。(作者:张玲)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