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太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移民加拿大,育有二女一儿。三个孩子都随我们“回流”中国,他们在中国上学读书。老大Christiez在国内完成高一后独自返回加拿大,入读11年级,现为多伦多大学2年级学生;两年前,老二Garbo初二后也回到加拿大就读9年级;现时只有小儿子Donald仍在中国读初一。
我们把孩子带回中国,最初的想法是让他们学好中文。作为海外华人,我们总希望下一代能熟悉中华文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中国读书期间,三个孩子也同国内孩子一样,到了适龄阶段入读我们居所附近的小学。从他们的经历看来,我觉得,中国12年的基础教育最有价值的是前6年的小学教育。国内小学教育以四年级为分界线,低年级抓基本功:练习写一手标准字、标准发音、训练正确看书坐姿、按时按质完成家庭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高年级阶段开始才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科上增加难度,并会加入其他副科的学习。小学的教育以“德、智、体、美”为理念,比起中学阶段因为分流而进行的“中考”和“高考”,中国的小学更多是打基础的知识灌输和学习基本功的训练。
当然,在中国我们并非只是把孩子托付给学校,把教育孩子的事拱手让给老师,我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学校传播知识,少年宫传授技能,父母则用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但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到了中学阶段开始变味,教育的观念、体制和手段都围绕着“中考”和“高考”两根指挥大棒而转,应试教育变得十分功利。虽然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我家三个孩子在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中已应付自如。然而,越往上读,我们觉得教育的台阶越走越窄,求学只为求分数。大女儿Christie在初三那一年经历了无数次“大考小测”,“中考”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但最后她也同意我们的安排,返回加拿大读书。
与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加拿大的孩子在小学基本上是边学边玩,他们的基础教育关键在中学。加拿大中学课程种类适当,内容相对偏浅。8—12年级将我们国内孩子学的大部分科目全部归入一个课程—科学,其内容也以科普为主。这样适当的课程设置,难易适度的知识学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加拿大中学不分文理科,中学课程一般分为8个学科领域:英语语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体育艺术、技能、个人规划和毕业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方向。想读大学,也不用挤高考这座独木桥。10年级开始学分制,大学根据你的学分成绩、个人规划、社会活动能力等发出录取通知书。这样,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我的两个女儿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还去做义工以及参加了不少课外体育项目,五花八门的课外教育、课外实践,能够在学生阶段最大程度地锻炼孩子的主动意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
如果让我评价中西方高中教育体制上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国内是驱赶着孩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高度统一的教学设置和白热化的竞争氛围之下,学生鲜有时间去认真思考自己的理想,规划职业和生活,包括知识架构以及对社会的回馈。而加拿大的中学还特别开设了一门名为Planning(规划)的必修课,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从中学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掌握自主权。老师会根据这个引导学生从事什么职业可以实现这种状态,将生活状态与职业挂钩,待孩子大致定了职业方向后,就指引学生从事哪些职业、读哪些专业,来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
当然,中国和加拿大在教育的制度、观念、目标、手段等诸多方面各有千秋,我家三个孩子在中国读小学,在加拿大读中学,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和经历,我们相信,这一切将有助于他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作者:朱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