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时,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中国。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海外游子,中国所吸引我的不仅是她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江河山川的美丽风光,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
大都会今非昔比
我的第一站是上海。一出飞机场,就像进入了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宽敞明亮的候机楼;通向市区的悬浮列车;浦东新区的摩天大厦;这些就象一幕幕电影画面迎面扑来。来到外滩的黄浦江边,我有幸登上东方明珠的高塔,依窗远眺,周围尽是高耸入云,坐落有次的万国建筑群。若不是巨型广告上的象形文字的提醒,真让人有身在纽约或东京的幻觉。只可惜,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不知是污染还是天阴的缘故,也许这就是大都会所应付出的代价吧。
走进巨大的购物商场,里面皆是诸如LV, Chanel, Gucci等等世界名牌,让人尽享大都会得浮世生活。席间与亲友们话家常时,提起过去的菜市场,不由得在脑海里呈现出杂乱拥挤的叫卖场景。然而,他们自豪的告诉我,现在食物已不是在菜市场里购买,而是在像沃尔玛,家乐福之类的超市中购买,就像去加拿大的Loblaws, No Frills, Food Basics购物一样方便。
工薪阶层入住宫殿
几天后,我离开上海,回到了我曾经生活了十年的城市——深圳。而今的深圳跟我记忆中的样子已大相迳庭,甚至到了家门口,我都没有意识到。深圳的房子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四处可见外型美观的漂亮楼房。我有幸参观了一些友人的房子,这些房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均置身于优雅别致的小区花园中。而小区内大多设有功能齐全的会所;包括室内游泳池,健身房,音乐厅等娱乐设施。
家居的室内装修也十分讲究,有些采用现代化装潢,有些选用欧式的复古风格,宽大的空间配上气派的装潢和美丽的饰物,整个房子看上去就像宫殿一般。不过,所有的大门门口都站着保安人员,查问你的来龙去脉,小区内,还常看到匆匆而过的巡逻小分队,还真有让人有住在“紫禁城”内的感觉。
其实,让我感触较深的还是我姨妈的房子,他们的高楼公寓是建造在原厂区旧址上。厂房被拆迁,做为补偿,本厂职工可以以较低的价位买房。小区修得像公园似的,小桥流水穿插于亭台楼阁之间;青石小径曲回于绿草鲜花之中;清澈的水塘里,成群的金鱼惬意地游来游去,好一幅人间仙境的景象。
步出电梯进入家门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复式结构的居室,使房屋显得高大而气派,同时采光性能极强。地板的装修是采用高贵的大理石玻化塼,楼梯是以强化玻璃打造而成,简洁清爽,虽然初站在楼梯上有点吓人,但配上极度明亮和高大的落地窗,款式新奇的灯饰,和令人心旷神怡的色彩,整个房子渗透出韵味十足的现代感。真不可想象,中国的工薪阶层也可享受到如此的待遇。
手机普及到底层
在中国的日子,我最喜欢与朋友一同逛街。逛街即可品尝花样翻新的风味小吃,又可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可以看到许多有趣新奇的事物。在大街上,我观察到过往行人好像每人都有一部甚至多部手机。更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个收破烂的三轮车的挡板上写着他的手机号码!
不过,千万别以为中国的手机便宜到白送再加赠品,与朋友逛了一间手机店,的确品种繁多,几十个品牌,上百种型号,真让人目不暇接。不过价钱并不便宜,2000元也就只能买到中下档的产品。在中国那些新人类的眼里,加拿大人的手机大部分皆是“侏罗纪时代”产品。
公益与商业的冷热
在大街小巷中,各种商业活动充斥了所有空间。几年前的股票交易市场现在均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多过米铺的地产中介铺头及各显其能的足浴美容场所。同时,在商场,地铁,火车站等热闹的地方, 总有人在派传单以推销他们的产品。
中国的大书店,里面空调十足,电梯,快餐等应有尽有,真可以称得上书城。深圳新开的一所书城,外型以巨大的玻璃幕墻建成,建筑规模不亚于多伦多的Eaton Centre。虽然店内很多人在买书,但也有许多工薪者,在那里免费博览群书。这让我想起加拿大,读书最方便的地方,非图书馆莫数,那星罗棋布的社区图书馆及电脑联网的借閲系统,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比之下,中国的图书商业化程度与其公益事业的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卫星电视上公交
走在大街上,常有在时光隧道中穿梭的感觉,因为从人力三轮车到最新款的宝马,皆在同一条马路上并驾齐驱。最让人好奇的是电单车,电单车有点像摩托车的缩小板,只不过用充电电池作为动力源。这些电单车就像是几年前的自行车一样普及。它价格便宜,仅1000元就可买到,轻巧而实用,且十分环保。在上海有些公交汽车内还有电视可看,且是液晶显示屏幕,播放的是卫星电视。也许这些也算是中国人的创新吧。
除了公交车外,比较方便的应该是地铁,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在建地铁,据説年底地铁就会在深圳通车。中国在很多建设事业上效率极高,难怪前多伦多市长赖士民在看到上海要在五年内同时兴建五条地铁时,感慨万分。在上海坐地铁也是件有趣的事,它们的“车票”都是一些磁卡,而且可以在某些公共汽车上使用,即方便,又环保,便于回收。
拼命补习勇争先
回到中国,最想见的,当然还是以前儿时的朋友与同学。想到他们很多也快要升高中了,觉得时间就像流沙一般的走掉了。回到中国,两个儿时的朋友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现在在北京读书,而且自己还在非典期间将自己的日记编成了一本书。现在好像初,高中生写书已经成了新潮流。另外一个朋友,也是要升初三的他,暑假正在家里补习,以前活泼甚至是调皮的他,却因为了考好高中而在利用暑假的时间抓紧时间补习。
我见到大部分同龄人似乎都在补习,但不是我所想象的补一两门成绩不太好的功课,而是每一门课程都会参加额外的补习。有些同学甚至每天一放学就要去补习,到夜晚十点钟才能回家。在步入家门后,又要与功课奋战,于是,不到两三点很难与枕头有任何亲密接触。现在许多学生补习已经不是为了补足上课不懂得知识而去补习,很多人专门先上未学的课程以超前同学。之所以现在补习那麽热门第一是因为分班分校的压力。第二,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很多东西老师也只会一带而过,懂不懂就看你的造化,如果你不先开小灶,上课时,你就等着聼天书或与周公下棋。
上学期间毕竟不能大量的补习,于是,暑假便成了补习的黄金时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狂热于补习这样新活动中。我朋友更是夸张到一天要补四门课,説不定他暑假学习的时间比他上课时还多。虽然补习是为了超前,每个人还是有它各自得理由;我一个初二的朋友补习就是为了能学多一些,把成绩拉上去一些,这样可以得到保送或者能考上一闲好一点的高中。而我一些已经考上高中的朋友补习就是为了能在开学时考进重点班。
划分等级的考试制度
跟我同龄的朋友今年都要升高中了,升高中对他们来説,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一件大事。高中的好坏,基本上决定了他们以后能上的大学和大学以后的生活。朋友说,在考高中时,如果因考不好而只能上普通高中,这样升入重点大学的希望就很小了。这种考试制度,残酷地把人从青少年时就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公民”。
从我的眼中看来,上高中,在某种角度来説就像让这些青少年提早一步进入社会,进入真正的世界。让他们尝试到失败,离别及物竞天择的残酷性。虽然这种制度能为年轻人提供锻炼机会,在我看来,我宁愿选择加拿大的学习升级制度,它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好奇心,与动手能力,而不是做考分的奴隶。
这次回到中国,让我见到,学到很多我已不熟悉或从来不知的事情。一个假期,让我见识到一个正在蒸蒸日上的国家,让我回顾了小时的梦,也让我对加拿大与中国——我的两个家,作了一番比较。加油呀!中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