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移民 > 移民感受

华人老移民回忆他与他的加拿大本地朋友的故事

www.sinoca.com 2009-06-17  星星生活


我和我的加拿大朋友乔治(George)已经相识7年了。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2002年,说起来还很有意思,我们是在打乒乓球休息时一起闲谈认识的。

与一般人不同,乔治听说我是从中国陕西来的,就不断向我了解延安的情况。谈话中我看出他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陕北根据地都有些了解,对毛泽东、周恩来深为敬仰。后来打乒乓球时我们就常在一起议论国际大事,他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迅速发展赞不绝口。

乔治读书很多,对罗素的哲学观点很推崇,我告诉他罗素在1920来过中国,停留了9个月,在南北各地讲演,反响很大,罗素对孔子评价很高,这些他都很感兴趣。他对白求恩支援中国抗战的故事也很熟悉,他书架上就有这样一本书。他爱听北京广播,认为中国对国际上各种问题的主张合情合理。因此我们很说得来,颇有共同语言。

经过多年交往,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乔治早已过古稀之年,他祖辈是德国人,200多年前移居匈牙利。二战结束后,匈政府1947年驱赶德裔居民,他们只身逃出,财产全失,12岁到达当时的西德。所以乔治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深有体验。看到目下大国操纵世界,在一些地方挑起战火,百姓灾难深重,乔治对此愤愤不平。

乔治一家在西德的一个边陲小城Constanz住了下来。小城和瑞士只有一街之隔,离奥地利、意大利也很近,他上高中时就和同学骑车去过米兰。他1955单身移民来加,8天的海上航行,让他吃足了苦头。恰好同伴中有人过生日,船上特地加菜庆祝,可他们狂吐特吐,对满桌佳肴却没有一点食欲,此情此景令乔治终生难忘。

乔治初来时只懂简单英语,一段时间也上了类似现在的ESL班,故他对我们现在上LINC班或ESL班完全理解。另外,他的一男二女也是从小去上星期六的德文学校。乔治认为下一代不应该忘记母国的语言。他的大女儿芭芭拉(Barbara)德文特别好,他感到很满意。他也对我们家的小孙女每周上中文学校很理解。

他记得刚到加拿大时,一周挣50加元工资,但自己每周只花8加元的房租,5加元的伙食费。看来他是个很节俭的人。后来花50加元买了辆二手车,第一次加满油只花了2加元。他深感现在变化巨大。乔治后来投身建筑这一行,他一生勤奋,升到经理这一级,足迹遍及全加。

乔治的住房结构精巧,书房、客厅、露台、健身室、修理间、缝纫间,都很有特色,家具造型美观,充满艺术氛围。我对他的房子很欣赏。他告诉我这是40多年前,他们一家自己设计建造的。他的父亲是老木匠,一手好木活,家具都是他打造的。他父母晚年和他住在一起,在这所房子里终老。老妈当时使用的小灶房现在改成乔治放大照片的暗室。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他还喜欢收藏相机,橱柜里摆了一大堆,最早的是30年代的,暗房设备也很完善。我就请他把我保存了60多年的一张父亲的照片放大。乔治给我放大了8张,我很感谢他。

乔治爱喝咖啡,一天至少4、5杯,他喜欢吃鱼,不太吃肉。他特别喜欢吃土豆,是当主食吃,因此夫人海迪就叫他土豆男人(potato man)。他每餐吃得不多,特别是晚餐只是七、八成饱。这些都很符合老人的养生要求。他年轻时烟瘾大,有一天刚上小学的大女儿放学回来,一进门闻到强烈的烟味,给爸爸提出了意见。乔治当即下决心戒烟,一直坚持到现在。

乔治家和我们家时常互相走动,我老伴患带状□疹时,乔治老两口给我们打电话、发慰问卡。双方多次互设家宴请对方品尝本国风味,进行饮食文化交流。他请我们时,餐桌上点着红蜡烛,色彩鲜艳的餐巾纸折得有棱有角。乔治夫人精于炊事,黄面包片上铺一层白白的蛋片,再加粉红色三文鱼片,再堆上黑鱼子酱。颜色层次多,美观悦目,鱼子酱入口即化,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饭后收盘,再供应茶点,饮自制的薄荷茶、肉桂茶,再吃德国和匈牙利糕点。我们春节请他吃汤圆、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喝茉莉花茶、菊花茶,一面给他们讲屈原投江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看月饼盒上嫦娥飞天的形象。

他夫人对我们的泡菜很欣赏,要了一瓶泡菜原汁带回去,要自己试着做。我们还请他们观看我怎样用中国带来的小摇面机“生产”面条,还示范用面棍赶出面条,他老两口和女儿啧啧称奇,问题一串串。

乔治和老伴现在还是很忙碌,儿子在本城滑铁卢(Waterloo)工作,家离他只有50米,两个双胞胎刚上小学,大女儿也只有十岁出头。三个孩子放了学都先到爷爷奶奶家。乔治认为照料儿孙,家庭和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有空他还要在房前屋后的园子里忙活,他种的西红柿、蓝莓都长的很好,还有薄荷等等。他爱静不爱动,爱独处思考,不太出去旅游,但是他还想趁卡斯特罗在世去古巴看看。

家里虽然忙,他老伴还是安排乔治星期五下午到社区打乒乓球,他也就把我和老伴叫上。这天下午打球的老伙计都是多年的球友,大家也彼此相识,德国来的,匈牙利来的,苏格兰来的都有,都几十年了。在打球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不少乒乓用语,同时也教他们几句汉语,还可以顺便学到几个德文词语。老人们在一起打乒乓有趣又热闹,不过到底年纪大了,乔治一只耳朵有点背,膝盖乏力。有人说老年是金色年华,但他不表认同,认为老年是个悲哀。

乔治的大女儿芭芭拉一直没有生育,小夫妻后来决定去中国领养一个孩子。经过申请,05年底终于办成。夫妻俩加上公公、婆婆四个人一起去中国南昌把孩子接回来。乔治夫妇也非常高兴,说自己有了中国外孙女了。两老住到女儿家一段时间,帮助带孩子。

我把这件事写成一篇短文发表在《星星生活报》上,乔治要我译成英文连同报纸一起保存,作为外孙女成长的历史。小黑蕾(Halay)现在4岁了,满口英语,生活在幸福窝里。她父母努力给她创造中国环境,家里处处是中国书画,墙上挂着福字,贴着“年年有鱼”的剪纸,使用中文日历,培养她用筷子吃饭,送她上中文学校。

芭芭拉也开始和女儿一起学中文,学唱“茉莉花”,只要地区的华人组织举办什么活动,她总带小黑蕾去参加,给她一些中华文明的熏陶,让她知道她的根在中国。我们家和他们家也成了通家之好,我们尽力帮助小黑蕾多了解一些中华文化。他们夫妻已经向有关方面提出申请,要在中国再领养一个孩子,乔治老两口很支持,并表示下一次他们俩要和芭芭拉一家去中国接孩子。

2008年5月,乔治老两口可能是怀旧的情思萌发,决定回一趟德国,距离1955年离开的时间已有53年,其实在那里乔治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他夫人还有个妹妹在德国。临行前,他来和我们话别,给我们看Constanz城的地图、照片,介绍该地情况。他们在德国呆了一个月,乔治在小城住了一周,和老同学共话当年,给我们寄来该城的风景明信片。回到滑铁卢后又来我们家畅谈见闻、看照片。

过了一个月,乔治告诉我,他准备独个儿去一趟匈牙利。我感到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不当时由德国转道去匈牙利,省时间又省费用。他说,当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回来后觉得时不我待,也许明年身体更差,决定立即去一趟匈牙利,了却心愿。他是11岁离开的,已经过去62个年头了。

他这次头10天住旅馆,走遍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去看故居、学校等等,临走才去看望86岁的堂姐,他不想给她添麻烦。该市对65岁以上老人,公交、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全免费,外来者同样对待,有了这项优待,他感到旅游、参观非常方便。

他的故居实际是个石洞,当时人们向地面挖下去,形成方坑,再向四面挖洞作住房。他家一室一厨,互相串通,他就出生在那里。他记得他当时常到对面一家玩,人家常给他吃5颗玉米豆。他用泡沫塑料做了故居模型给我讲解,我告诉他中国西北地区也有类似的地窑,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也住在窑洞里。他家的石窑现在成了布达佩斯城市建设遗址博物馆之一。

他带来地洞故居、小时游泳的多瑙河等照片。老建筑基本在,这也说明该市变化不大。他说,匈牙利人民生活比较困苦,平均寿命短,抽烟的老枪多,乞丐多。有的老太包着头巾,很像他祖母。他内心触动很大,换了很多辅币,见老太乞讨,就给她们撒钱。

他离开了62年,到了那里,竟然一个星期后匈牙利语就脱口而出,少年时学的到底记得牢。他说,至今心里数数、脑海里思考问题时,内心还是习惯用匈牙利语。所以,他通晓3种语文,匈牙利文、德文和英文。

短短10天,他给我寄了两张布达佩斯风景名信片,让我分享他怀旧之旅的愉快,在离开前他去礼品店想给我买点纪念品。他看到很多当地制作的套娃,西方领导人一大排,有毛泽东造型的只有一个。店主告诉他,中国领导人的套娃卖得最快。乔治感到很幸运,让他买到这最后的一个。毛、邓、江、胡套在一起,我看了大为激动,有心啊,我的老朋友!我也想到,我是否也应趁现在还能走动,重游童年曾经呆过的地方?

乔治家在城市的东部,他告诉我们,那里是老区,有的房屋都有百年历史,树木高大苍劲,公园布局典雅,而我们住的Laurealwood是西部新住宅区,开发的年头不长。他感叹秦基纳-滑铁卢(Kitchener-Waterloo)地区变化很大,城市日益扩展,人口逐步增加,中国人愈来愈多,增添了本地的多元文化因素,令人高兴。

我为有这样一位真诚的本地朋友而欣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学问太多 华人在加拿大有个洋名真的很重要吗?
下一篇:闻所未闻的家庭作业:儿子在加拿大的腐烂作业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