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老人,是一群不辞辛苦的老人。
他们,既是投奔海外儿女的为人父母,也是初来乍到的异乡游客。无论旅行,抑或居住,在短暂的家庭团聚后,他们在服务子女的同时享受别样生活。居住背景跳跃至陌生异国的父母,与已经在当地定居扎根的子女,“代沟”下难以沟通的矛盾、误会,依然层出不穷。他们正经历着“土洋代沟”的煎熬。
父母说——
口味变了,还是心思变了?
没想到,看到的还是一副毫无胃口的表情。
65岁的赵叔心中一阵难过。儿子、媳妇来加拿大5年多了,赵叔一直想给他们开开胃,下飞机后第二天就忙不迭地蒸蒸炒炒起来,从采购到洗到切到上锅,一下子做了6个菜。“爸,别折腾了,你这些真的不合我的胃口。你别忙乎了。”儿子总是一副不热衷的样子。“你小时候很喜欢吃爸做的饭的。”“你也说,那是小时候。”
他不懂。当初自己也是星级饭店的掌勺大厨,不是说让他们也像客人一样饭后都竖个大拇指,说几句赞美的话,但最起码要有一个好脸色,对这辛辛苦苦、精心制作的饭菜也有个尊重吧。结果那一大桌子菜,足足让他和老伴吃了一周。赵叔心里知道,人会变,口味也会变,可这儿子现在怎么就不能体恤自己的一份苦心呢?
很多父母都在疑惑,儿女来国外时间长了,究竟是口味变了,还是心思变了?
冯大爷和儿子前不久一起逛商场,看中一个相机,有点贵。儿子犹豫了一会,刷了信用卡,大爷装着相机心里美滋滋的,可晚饭时儿子突然说钱还要还他的。什么?要还?冯大爷当场没从椅子上摔下来,火冒三丈,“你们买房付首期的钱我也没要你还,一个相机,你怎么还让我还?”
“西方人都是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即便是父母的钱,也一样要还,也一样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动用。并不是说父母的钱就理所应当的要借给你,父母也可以不借给你。同样,子女的钱对父母也是一样。”儿子心平气和地解释。
想想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长大,出国成家,如今满心欢喜地来探望儿子,打算顺便享享福,没想到今天给父母买个相机,还要还钱了!赵大爷再想到他移民之后和自己老两口越来越不交心,即使收入情况也说在国外是自己的隐私,缄口不答。伤心之余,他无法接受。
对于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仅是儿女饮食习惯的转变,或是金钱的过分独立,更多的是不愿相信自己面前在异国生存下完全陌生的孩子,昔日他们听话懂事,温顺而乖巧,几年不见,打拼下就换了个模样,甚至是思想也变得冷冷而独立。难道孩子成人之后,就真的理性到和父母没有干系?什么是国外的隐私?什么叫要独立自主?亲情没有让父母感到温情脉脉,身处海外的他们一阵心寒。
子女说——
怎么听不到一句鼓励的话?
“带父母走在日本的街头,带他们看东京塔、富士山、美丽的海滨和温泉,还有迪斯尼乐园……”这一直是日本千叶县杨小姐的希望。的确,很多海外留学、工作的子女都想接爸妈来国外探亲游玩,让他们开开眼界,看看这块留下了自己青春年华和努力足迹的土地,也好回去向亲朋好友交待。
李力在英国是个管子工,这是他花了大力气,考了许多次,拿到证书才得到的工作,而且管子工在当地是收入比较高的职业。得知母亲暑假要来英国看自己一趟,可把他忙坏了。他花了6个月的全部周末,匆忙把新家装修完毕,还为母亲的到来专门装了个大浴缸。但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母亲看到城市边缘的小楼,先是皱了皱眉,当得知儿子的工作后,她还发了一通火。
李力觉得很委屈。他确实没按照父母期望的道路发展。但是实际上,作为一般的留学生,或者刚开始工作的中国人,在当地往往属于低收入群体。逛市场买降价物品,出门能走路就不坐车,人际交往圈子也比较小,这是海外生活的常态。他觉得,即使自己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老实地完成学业,规矩地找一家当地的公司就职,父母也未必满意。
一位博士生也曾经说,当他父母来探亲时,他特地安排了时间陪他们外出旅游。但是旅行社日程安排比较紧张,花费也比较高。旅行结束时,父亲严肃地告诉他,这样的玩法非常不值得。这位博士生叹了口气说,我们都是刚刚站住脚,就把父母接来探亲,这么苦心安排,要是能听到父母一句鼓励和欣赏的话该多好!
很多千里迢迢赶来的父母,不乏专家、官员或学者,倒是见多识广,生活平稳,甚至在国内还有些地位。在开始相聚的新鲜劲过去之后,有些期望比较高的父母就会流露出不满和诧异:怎么混得这么差啊,什么理想也没有,这孩子这些年都干什么了……很容易就对子女的处境感到失望。加上孩子们迫于学业或工作压力,不能整天陪伴父母左右,在寂寞和语言不通的环境里,父母越想越心烦,因此对子女的行为不理解或不满时,表达起来也很少掩饰。
而从子女的角度看,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今天能请父母来外国看看,自己付出了多大努力,吃过多少苦,父母居然还不满足。为什么亲情变了味道,不是拥抱和亲吻的鼓励支持呢?他们心里感到伤心和委屈。
专家说——
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万老人为寻亲跨洋赴美。“不少老人想念孙辈,又考虑到子女在国外工作辛苦,想分担点家务,所以远涉重洋去‘探亲’。”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孙鹏镖说。父母满腔思念地来到国外,久别重逢,但伴随着欢天喜地的相聚,不愉快的事情也接踵而至。在国内到海外的背景转移之下,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代沟”,随着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改变,拷问着“土洋两代人”的相处新思维。
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冯琦表示,移民,要承受生活、经济、语言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所以父母应该看到,移民儿女观念的改变,也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表征。主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和理财意识,让他们自强自立,在海外的圈子中扎下根来。
实际上,对于不习惯生活在海外的父母来说,仅仅依赖子女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学习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悉尼作家千波女士说道,她虽与老父不住在一起,“但不远也不近,既能互相照应,又有一个安全距离”,相处十分融洽。专家建议老人要学会融入当地社会,正确看待西方文化,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主动追求独立的“新生活”。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的年纪大了,语言不通,没有海外生活经验;小到厨房的醋放在什么地方、在哪里买菜,大到签证是不是能延期、机票怎么订,许多事情需要子女帮助解决,已经和以往总是照顾自己的父母有了很多不同。因此子女在老人逐渐适应的过程中,闲下来时应多陪陪他们,给予包容和理解。
对于“土洋两代人”来说,双方的缺点在海内外长期的分别中渐渐淡忘,相处一室重新生活之后,以往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生活中的分歧、矛盾在所难免。但无论如何,爱与孝敬是中西方共同的宗旨,只要有爱心,多交流、多探讨、多迁就,尽量取得一致,两代人的“土洋代沟”就是可跨越、能畅通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