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 菜谱大全 > 四川菜系

水煮鱼的做法

www.sinoca.com 2009-01-04  网络


水煮鱼的做法:
  

  主料:草鱼1条(1000克左右)
  辅料:鸡蛋1个,
  色拉油1000-1500克,汤1250克,精盐5克,味精3克,胡椒面4克,料酒15克,姜片3克,蒜瓣7克,葱节8克,花椒、干辣椒适量。
  制作过程:

  1、将草鱼去鳞、鱼鳃、剖腹、去内脏洗净,用刀取下两扇鱼肉,把鱼头、钱骨制成块。
  2、将鱼肉斜刀片成薄片,加入精盐、料酒、味精、鸡蛋清拌匀,使鱼片均匀地裹上一层蛋浆。
  3、将炒锅置火上,加高汤、盐烧沸,下鱼头、鱼骨,用大火熬煮。撇去汤面浮沫,滴入料酒去腥。汤盆内放黄豆芽垫底。待鱼骨熟后捞起放入汤盆里。
  4、把鱼片抖散入锅,待鱼片刚断生时捞起,放在鱼骨上。然后加入姜片、蒜瓣、葱节、胡椒面、味精、花椒、干辣椒等。
  5、锅洗净,放入色拉油烧至七成热后倒入汤盆里,熬上一两分种即成。
  味道的好坏关键取决于麻椒、辣椒原料的好坏以及熬制红油的水平。餐厅一般事先敖有红油,注意掌握油温,高则易冲糊花椒、干辣椒;低则无辣味和香味。鱼须是活鱼,草鱼、黑鱼、胖头、鲤鱼均可。汤内须有味,焯过的鱼片才有味。另外家庭做一次用两三斤似乎显得浪费些,还有麻椒、辣椒可根据自己口味酌情增减 。
吃水煮鱼时要注意几点:
  水煮鱼好吃,但食用水煮鱼究竟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影响却少有人关心。
  曾有媒体报道:有人因猛吃水煮鱼而造成“软组织脓肿”。虽然最后医生说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因吃水煮鱼后会脸上长痘、上火、胃部不适的反应,却是许多人常碰到的事。下面就从食品营养的角度来分析水煮鱼是否影响健康,也许能让大家吃起来心中有数。
  成分一:盐
  正常人体每天对盐的摄取量应为3~5克,但水煮鱼中盐的用量远远超出正常标准。这导致的隐患是:
  1.过量食入盐易造成身体水分增加。过多的水分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导致手脚发胀,体重增加。女性在经期食用水煮鱼会加重水肿的情况,容易产生疲倦感。
  2.过量食入盐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情绪、血压升高,还能影响血管的弹性。
  成分二:油
  油中含有大量的热量和脂肪,食用过量,人体的脂肪含量也会随之增加。每人每天摄入30~50克食用油脂(包括食物中的油脂含量)即可满足肌体的需求,不宜摄入过多。烹制水煮鱼所用的油不仅用量多,而且反复加热。这导致的隐患是:
  1.过多摄入油导致人体脂肪摄入过量。
  2.油反复加热,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质。
  3.破坏了鱼体内的营养成分,人食用后无法正常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
  成分三:辣椒
  一般人都知道多吃辣椒会使人燥热、上火。而水煮鱼中放入超量辣椒,这导致的隐患是:

  1.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严重的会使消化道出血,或者诱发溃疡。还会造成大便干燥。
  2.导致皮肤生成深部脓疮,影响面部容貌。
  成分四:浓重的味道
  水煮鱼浓重的麻辣口味,
  大大刺激了人的味觉神经,唾液、胃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加速,使人兴奋。导致的隐患是:
  使人的味觉疲劳,使人产生依赖感,越吃越上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隔三差五吃一顿水煮鱼的缘故。
  成分五:配食
  水煮鱼特有的口感,容易使人们在食用的同时,忽略了对其他食品的摄入。
  1.水煮鱼中的配菜单一,除了鱼肉,蔬菜常只有豆芽一种。长期食用,导致膳食营养不均衡。
  2.配合麻辣的鱼肉,大多数人会过量饮用可乐、啤酒,一方面觉得过瘾,一方面也可以减轻麻辣感。但这些饮料,都是人体不宜过多饮用的。可乐中的糖分含量非常高,还有咖啡因等刺激性成分。啤酒饮用过量,内含的酒精使人的肝脏负担加重,造成脂肪堆积,严重的还会得脂肪肝。
  提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爱上水煮鱼的美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别过量食用水煮鱼,特别是那种隔三差五便要来一盆的“上瘾”者更要注意适可而止。
  2.水煮鱼是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虽然天气渐冷的季节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有好处,但要注意搭配蔬菜、水果,免得造成维生素缺乏。
  3.因吃水煮鱼造成第二天排便不畅,那是因为太辣的缘故,这时最好多喝茶,如果有萝卜可以吃一些来通气。
  4.吃完水煮鱼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嗓子疼,上火,因为这些食物主湿,易生痰、生热。应该配合菊花茶化解一下,同时在冬季如果常吃水煮鱼,每天至少喝1000毫升的水来缓解一下火气。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夫妻肺片做法
下一篇:粉蒸海参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