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文化 > 建筑

民族纪念碑:长城

www.sinoca.com 2009-01-07  网络


富于创造力而从不安分的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已经不满足于自身的物质局限性,而力求要在精神上超越它。人类最古老的一批艺术创作如口头文学、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塑,就是它的值得赞叹的证明。在同被认为是人类最早艺术的建筑艺术中,也当然得到了体现。上面谈到的故事包涵的那种强烈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意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现实的例证,莫过于著名的中国长城了。据说,宇航员从月球回望地球,所能看到的唯一人工作品就是长城。  

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就开始沿边界修筑烽火台。敌人来时,在台上举烟,通报敌情。春秋战国时,各国沿国界也修建了互相防御的烽火台。公元前七世纪中,为了把与秦国接壤的各个孤立烽火台联结起来,楚国首先建造城墙,就是最早的长城。以后各国相继建造。秦始皇统一中国,拆除各国间的长城,只留下北方燕、赵、秦三国的并把它们联结起来,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汉代将长城向西延伸到河西直到新疆,在甘肃敦煌设玉门关和阳关,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以后各皇朝大都维修过长城,以明代规模最大,完成了东达辽东,西止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长达11300余华里的人类最伟大的工程。长城有时有内外多重,甚至多达二十余重,将所有城墙相加,有14600余里。若统计2000年间历代所筑长城,估计总长可以达到10万里,足可围绕地球一圈而有余。长城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防范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袭,保证中原的安宁,使得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也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 

时至今天,长城作为军事工事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存在了,它的美却长存了下来,成为人的美的观照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

长城城墙多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常利用山脊外侧为陡崖的地形,山、墙相依,更加险固。那雄伟的关城,流转若动的城墙,挺然峭拔的城楼、角楼和敌台,孤绝独出的烽火台,它们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神奇构图,都转化成了美的韵律,美的节奏。长城逶迤上下,又把自然原本存在的美的节奏明显地点示出来,原来完全自在无情的自然被赋予了人的判断,也就成了和人的感情息息相关的了。所以,美学家评论说:长城"宛如神奇的巨笔在北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城上的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的转折,而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长城的美属于壮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以雄伟、刚强、宏大、粗犷为特征,是中国人追求和平并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

 

八达岭长城一律用条石筑基,青砖砌墙可供五马并骑。墙外侧为垛墙设有垛口和射孔,以供了望和射击

所以,长城不仅是美的,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象征。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本质,不仅是显现出某种美的形式,更要求创造出某种超脱于与物质性的目的性规律性,而与其精神性的目的性规律性相统一的富于意味的形式,以渲染出某种相当强度的情感、情趣,富于表情和感染力,最后喻示出与某种思想观念如自然观、伦理观、宗教观和审美趣味等相关的倾向性,以陶冶和震憾人的心灵。它的精神文化的意义更强也更深刻。如果说重在"悦目"的美观之美只是一种浅层的愉悦,而重在"赏心"的艺术之美,则更加追求一种意境,重在心的震动的更丰富更深刻的那些真愫。所以罗丹才说:"整个我们法国就包涵在我们的大教堂中,如同整个的希腊包涵在一个巴特农神庙中一样。"西方当代艺术史家简森也说:"当我们想起过去伟大的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雨果定义建筑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人民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己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他还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如果我们把"思想"二字,改成为既包含精神文明又包含物质文明的"文化",即"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或许会表述得更加完整。那么,也可以说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纪念碑了。

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依托,中国建筑取得过独特的伟大成就,深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宫城建筑:紫禁城
下一篇:儒家思想在宗都性建筑中的映射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